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新闻 > 正文

手机越贵打车费越高?复旦教授用800多次打车数据掘出真相

 作者: 来源:央广网 发布时间:2021/2/25 15:08:30 字体大小:

央广网北京2月24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打车已然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出行方式。但是,生活中也会碰到这些现象:手机软件显示行程预估价格30元,到了目的地发现实际上是40元;早高峰叫车,等了很久最终被取消;苹果手机和非苹果手机用户使用同款软件到距离相同的地方,苹果手机用户的打车费更贵?

好像是这样,对吗?

现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孙金云副教授和他的团队在5个城市,花费5万元,打车800多次得出了一份确切的报告,确定了这件事。

预测价格不准、出行高峰叫不到车、不同手机存在价格差等一系列问题,难道只是机器算法带来的?谁应该对此事负责?

算法“杀熟”

大数据时代,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行为都会被大数据捕捉和收集。但惊人的数据总量让人工方式进行数据甄别、整合变得不现实,这时就需要机器来帮忙,靠算法来提高效率。

资深安全技术专家、“白帽黑客”、漫雾科技创始人余弦介绍说,人们会把算法简单理解为“人工智能”,但它和人类的思维、行为相比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虽然在不远的未来,算法会有更精准的表现以及更好的应用场景,但当下算法有时还是比较“粗暴”的。

算法“粗暴”是指其不精确性,甚至表现出较大的随机性。比如有人误操作进入了求职网站并停留片刻,随后短视频网站给此人推送“如何处理好工作关系”,购物网站推荐“办公桌上最好养的绿植”,网页上的漂浮广告也都和求职有关。一系列经过计算的推送,都建立在一次偶发性误操作上。

算法“粗暴”的另一个表现是可能被利用。比如,算法可能会帮助企业“杀熟”,还可能会帮助企业“看人叫价”。

教授的打车报告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孙金云副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和重庆五座城市以不同距离、工作日早晚高峰、日间非高峰和晚间非高峰4个时间段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

孙金云副教授表示,本次调查一共采样821个样本。其中,苹果手机样本占比1/3,安卓手机占比2/3,和现实生活中苹果、安卓手机的占比基本一致。他的团队在测试中点选某平台“一键呼叫多频道”选项,选取233个样本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苹果手机“被舒适”的比例比非苹果手机高,这无疑需要苹果手机用户支付更多的费用。

除了“被舒适”,苹果手机用户的优惠福利也被打了折。研究数据表明,苹果手机用户一次打车结束后平均能获得2.07元的优惠,非苹果用户的平均优惠是4.12元。除绝对金额外,优惠折扣比也同样支持此研究结果。

见人叫价?价格究竟是怎么定的?

平台是如何来区分用户,制定不同的服务价格和优惠标准呢?

每一个消费者都有不同的支付敏感性,但对企业来讲,其产品的定价策略一般分为4种:其一是成本加成定价法,在产品成本上增加一部分盈利;其二是竞争定价法,根据市场上同类竞争商品定价;其三是价值定价法,让产品的价格反映产品的实际价值;其四是个性化定价法,指针对同一件商品,为不同的顾客提供不同零售价的定价策略。其中,个性化定价法能够使企业获得最高的收益。但是孙金云副教授表示,也正是这种做法存在着歧视用户的嫌疑。

打破垄断,从“扬招”做起

有消费者向网约车平台方投诉:为什么同一距离我打车贵,别人就便宜;为什么我打车等待得久,别人等待的时间就短?平台方的回复是“这是你的个人感觉”或者“这可能是系统判断上的问题”。潜台词:反正就这,爱用不用!

面对消费者,平台为什么有这样的胆量?因为可选项越来越少,因为打车习惯已经养成。

现在,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当我们需要打车时,拿出手机点击某款固定的打车软件,是否真的经济划算,且效率最高?

孙金云副教授的实验里其实有一项“扬招”(扬手招车)专项测试。结果显示:除北京外,“扬招”是各城市打车最快的首选。

没想到吧?

所以打车时我们不妨突破思维定式,多考虑几个途径!

孙金云副教授呼吁大家,打车时能用多个平台就尽量不要用单一平台,能不使用打车软件就不用。努力形成打车多元生态,延缓独家垄断时代的到来。长期使用一个平台,得到的福利最少;换一个软件,可能会收到更多优惠券!

平台有自己的算法,我们要有对策算法的方法!

信源地址:/html/shownews.aspx          
分享1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