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新闻 > 正文

“优秀的科学家总会做一些‘反人性’的事情”

 作者:李晨阳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12/4 9:49:00 字体大小:
        文|李晨阳

业已成名的

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企业家

初露峥嵘的一线科研工作者

刚出茅庐的博士生,博士后

这样的8个人,促膝长谈

从夕阳西下聊到星月在天

会聊些什么?

在近日举行的2022未来科学大奖周上,特别策划的“仰望星空 对话未来”环节,令人印象深刻。

在星空之下,这8位学者、学生、企业家,回顾了未来科学大奖7年来的成长历程,讲述了自己与这一奖项的渊源,也讨论了对人类科学事业的情感和期待。

聆听这段对话的,除了直播屏幕前的所有观众,还有600多岁的慕田峪长城,200多岁的老栗子树,和亘古弥新的日月星辰。

以下是对话视频及节选整理的精彩段落:

第一篇章 仰望星空 理解未来

王强,《“未来”科学家》丛书总策划,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

丁洪,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首任主席,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首任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李政道讲席教授

张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工业设计系主任,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

王强:我们是在一个漂亮宁静的地方。我的右手边是一棵栗子树,已经有200年的历史了,那边是慕田峪长城。这跟未来科学大奖追求的、支持的、倡导的基础科学研究也有相似之处:古老、生机盎然,穿越了时空的历练。

下面我想请两位老师谈谈你们跟未来科学大奖之间的渊源关系。

丁洪:我非常有幸参与未来论坛,参与未来科学大奖7年。

我最难忘的是2016年初大奖刚刚成立时,杨振宁先生上台发表讲话,他说“未来科学大奖”这个名字非常好,不光奖励过去的成就,更加展望未来。而且大多数民间大奖都是以个人或者家族的名义捐赠的,而这个大奖是以企业家群体来集体捐赠。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我很高兴过去7年未来科学大奖已经授予很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和工作。希望未来科学大奖作为大中华地区的一个成就奖,能把这些科学家推向世界。

张雷:我感到很有意义的是,我们作为清华美院的一支团队能够为大奖做一点事情,参与了新的logo和奖杯的设计。

Logo的造型会像丰碑一样,有一束光在扩散。虽然这束光最初是从缝隙当中照出来的,但它是强烈的、突破的。

未来科学大奖新logo

今年要新推出的奖杯,上圆下方,取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主要元素呢,从上面看有一个F形的镂空,是Future(未来)的首字母,从正面看则是S形,也就是Science(科学)的首字母。从外表看这个奖杯很简朴,但一旦奖杯转起来时,有光穿过去会产生变化。我们希望这个奖杯既含有中国本土的哲学蓄意,又体现科学探索的神秘。

未来科学大奖新奖杯

王强:我想请大家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们心中科学和美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一种什么样的连结?美为什么对科学很重要?

丁洪:我觉得科学之美是永恒的。科学对内在的逻辑性和内在的对称性的追求,体现了一种大美。

张雷:因为我觉得科学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我还是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做这个大奖的视觉主旨,就是科学是一道光,它照亮人类前进的路。

王强:太好了。我想美是一种巨大的秩序。我们通过这种具象化的,能够把握、看到、碰触的“美”,来体验了科学的深不可测。

第二篇章 科学改变世界

王强

林建华,2022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北京大学前校长,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首创主任

江颖,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教授

张沕琳,清华大学电子系副教授

王强:我想请三位老师围绕未来科学大奖过往7年的获奖科学家,谈谈他们的工作是如何改变了世界。

林建华: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当然包含了技术的进步,但技术进步往往是基于基础科学方面的一系列突破。像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马大为老师的一些发现,从科学家的角度来看,可能是一个反应类型。但这个反应类型可以被很多公司用进药物研发等具体的应用领域当中。

张沕琳: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王小云教授因为在密码学中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得2019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单纯讲密码学,你会觉得这几乎像是数学家们的游戏,是只允许人类中最聪明的一群人加入的游戏。但如果你把密码学放在今天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去看,那真的是一个改变世界的研究。

江颖:我想换个角度来谈一谈这个问题,实际上创新仪器和理论方法的重要性,在科学改变世界上可以说是非常重要。今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的获奖人是杨学明老师,他研发出了一套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学设备,还揭示了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将化学反应动力学这个领域推到了非常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王强:我想请三位科学家每人用一两句话,非常直观地表达一下你们心目中的科学本质,科学意义是什么?

林建华:从科学的发展来说,从科学家的培养来说,可能要在跨学科,做好科学知识的融合、技术和科学的融合等些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张沕琳:我觉得科学这件事情,是人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于未知的一种探索,你需要有深刻的思考,契而不舍的努力,然后才能一步一步攀上高峰。

江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新性的仪器设备和理论方法应该是促进我们基础研究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第三篇章 科学照亮未来

江颖

张沕琳

武娜,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博士生

袁军涛,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后

图片

江颖:请问两位年轻人,你们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你们觉得优秀的科学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武娜:我觉得应该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专注、热爱,对万事万物都有好奇心。我发现,当科学家一旦投入到工作当中,就会表现出与生活中截然不同的状态。你只有爱这件事情,才能干好这个事情,你只有干好这个事情才能得到满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正反馈循环。我刚入研究所的时候,总是想我的idea从哪儿来,我怎么知道哪些想法是可能的,哪些想法是不可能的,这样就有很多困惑,但是当我慢慢接触了周围的一些人,我才发现,其实你应该主动去寻找idea,这时你的好奇心就会帮助你。

袁军涛: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我觉得首先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第二应该有很强的实验执行力。因为即便有了洞察力,如果一直拖延难以执行,也是很难完成一些事情的。

张沕琳:从他们的回答里,我感觉这些年轻人已经有了一个入门的状态。优秀的科学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经常能做一些“反人性”的事。

这里的“反人性”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指他们能够克服人本能的一些欲望。比如谁都会有懈怠的情绪,有拖延的情况。但你要知道,在任何一个领域能成为“家”的人,都有非常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克制自己的一些原始冲动,然后把时间、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最想去做的那件事情上。

江颖:我补充一点,刚才说优秀的科学家为什么有这么多idea,为什么有这么好的直觉或洞察力,因为他们一定是非常博学的,不拘泥于自己的研究领域,而是敢于去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去接触一些并不熟悉的知识。做到这一点还蛮痛苦的,挺难的。

张沕琳:这绝对是反人性的行为。(笑)

江颖:我们今天星空对话的最后一个环节,请各位老师和同学用一句话做一个总结。

武娜:那我就用八个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袁军涛:科学永无止境,永不言弃,不负韶华。

张沕琳:科学是人类对于未知的,永远不会停歇的探索。

江颖:跟随自己的内心,创造不一样的未来。

11月24~27日,为期4天的2022未来科学大奖周在线上举行。近百位全球著名科学家、专家学者共同聚焦世界前沿科学新知,共襄科学家盛宴。

2022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杨学明、莫毅明分别在学术报告会上阐述其获奖成果。来自国内外高校院所与科学研究机构的30多位全球顶尖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围绕六大专题领域,在科学峰会上分享最新发现与科研成果。

11月27日,杨学明、莫毅明分别与青少年线上线下对话,向他们讲述科研故事、分享人生经历,激励未来一代走上科研创新之路。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迄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 27 位获奖者,他们均做出了原创性且产生了巨大国际影响的研究工作。

未来科学大奖周旨在以“弘扬科学精神、礼赞科学成就”为使命,以“前瞻视角引领公众探寻科学前沿”为共识,与公众共享精彩的科学盛宴。

信源地址:/html/shownews.aspx          
分享1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