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安全接送从戴好头盔开始

 2025/11/12 9:30:35 《科学时评》 作者:中国教育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近日,有媒体记者走访北京市一些学校周边发现,很多骑电动自行车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家长,不仅自己没戴头盔,也没给孩子戴,这增添了不少风险。“家离学校近,一会儿就回去了”“有时候忘了,孩子也嫌麻烦”“没啥事,慢点儿骑就行”……对于为何不戴头盔的问题,几位排队接孩子放学的老人说。

电动自行车方便、高效,降低了出行成本,近年来受到不少需要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家长青睐。为守卫交通安全,交通法规要求电动车骑乘人员戴头盔;然而,“接送孩子不戴头盔”问题屡见不鲜,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与警惕。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离不开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遵循的价值系统和规范系统。作为一种治理手段,戴头盔说到底是为了建构一道人为的保护屏障,以防范安全风险。可是,在一些人看来,佩戴头盔固然有助于守卫安全,却给自己带来了不便和麻烦。此外,习惯成自然,长期没有佩戴头盔也没出事,让部分人产生了思维定势和行为惯性,觉得“不戴头盔也没什么大不了”。

“接送孩子不戴头盔”屡禁不止,还和违规成本偏低密不可分。不佩戴头盔既可能被发现和捕捉到,也可能没有被抓住、被问责,让一些家长滋长了投机和侥幸心理。缺乏对规则的尊重和敬畏,缺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边界意识,缺乏文明出行的素养,“接送孩子不戴头盔”在某些地方已见怪不怪,不少家长对此习以为常甚至理所当然、理直气壮。

一视同仁要求所有社会成员都认同契约、遵守规则,目的是让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变得有条不紊、可预期。为了避免不同的人们自说自话、自弹自唱,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范,“骑乘电动车佩戴头盔”饱含制度善意和人文关怀。家长们和孩子们佩戴头盔表面上是“紧箍咒”,实际上是“保护绳”。

社会规范具有一种“榜样效应”,即那些榜样人物对待社会规范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周围的人们。家长们是否佩戴头盔,对孩子们而言具有一定的“榜样效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中处处都有育人的契机,不论是家长们还是老师们都要做“有心人”;面对“接送孩子不戴头盔”,需要少一些沉默和放纵。开展交通安全教育,一刻也不能懈怠。

杜绝“接送孩子不戴头盔”既需要交警部门加大执法和普法的力度,也需要家庭和学校相向而行形成育人合力。电动自行车承载安全重托,容不得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当文明出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佩戴头盔蔚然成风,家长们和孩子们都会从中受益。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副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