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狮叫醒”服务是跑偏的文旅创新
王志顺
近日,江苏网友发视频称,江苏宿迁一家田园度假区内的酒店推出“萌狮叫醒”特色服务。工作人员会牵幼狮进入客房,停留约7分钟,有饲养员陪同。该服务需提前预约,每日限量20间,上午8-10时提供,相关房型售价628元/晚,含餐饮和乐园项目。目前至11月24日的服务已约满。度假区表示具备饲养资质,设有动物展示区。文旅局称动物饲养审批不属其管辖,农业农村局暂未回应。
新闻一出,网友议论纷纷,有人觉得新奇有趣,有人则质疑其安全性和动物福利。这看似简单的商业创意,背后却藏着文旅产业转型的缩影,也折射出当代人对旅游体验的复杂期待。
“萌狮叫醒”服务的走红,本质是文旅产业内卷的产物。在传统旅游模式疲软的当下,商家绞尽脑汁打造差异化体验:从动物互动到沉浸式剧本杀,从网红打卡到限定服务,都试图用“新奇感”来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感。这种创新本身无可厚非——它满足了游客对“非标体验”的渴望,尤其对亲子家庭而言,一次与幼狮的亲密接触,可能成为孩子难忘的童年记忆。然而,当创意滑向伦理边缘时,问题便浮出水面:幼狮的短暂停留是否构成动物表演?饲养员的陪同能否真正保障安全?更关键的是,这种以动物为“道具”的服务,是否有违动物保护?
争议的核心在于“度”的把握。支持者认为,度假区具备饲养资质,且服务时间短、有专业监护,属于可控的互动体验;反对者则指出,幼狮的“工作”可能违背其自然习性,长期接触人类或导致应激反应。更耐人寻味的是,文旅局与农业部门的权责模糊——审批缺位意味着监管真空,而公众的质疑恰恰暴露了行业规范的滞后。这并非孤例:此前,某地推出“熊猫叫醒”服务因动物保护争议被叫停;某景区用猛兽合影营销,最终因安全风险整改。这些案例反复提醒:文旅创新不能以牺牲安全和伦理为代价,否则流量终将反噬品牌。小狮子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理应受到相关部门必要的保护。如果酒店通过“萌狮叫醒”服务,大搞商业营销活动,这涉嫌违法违规。
更深层看,“萌狮叫醒”的爆红,反映了当代旅游体验的悖论。一方面,消费者渴望“真实感”——他们厌倦千篇一律的酒店,追求与自然、文化的深度联结;另一方面,这种“真实”往往被包装成消费符号,近年来,酒店类似“萌狮叫醒”这样的另类服务还有很多,比如“熊猫叫早”服务、“撸幼虎”服务。当幼狮成为叫醒服务的“卖点”,当互动沦为打卡素材,旅游的本质是否已异化?我们是否在追求“独特体验”时,反而陷入了另一种同质化?这或许值得文旅从业者反思:真正的创新,应建立在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基础上,而非将动物视为牟利的道具。
“萌狮叫醒”服务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文旅产业的活力与隐忧。在消费升级的时代,创意永远是市场的敲门砖,但同时也要注意,任何创新都需守住底线。对于商家而言,流量固然重要,但可持续的竞争力源于对责任的担当——比如,公开动物福利保障措施,引入第三方监管,或探索更人道的互动形式。对于游客而言,在追求新奇体验时,不妨多问一句:这种服务是否真正尊重了生命?而对于监管部门,则需明确权责,填补审批空白,让创新在规范中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