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公交车,且行且完善
眼下,河北石家庄、邯郸等地陆续推出了网约公交车服务,引发社会关注。市民打开手机小程序,选定附近的站点和目的地,即可在指定区域“打”到网约公交车。
事实上,网约公交车服务并非新鲜事。北京多年前便推出“定制公交”;自2022年4月至今,陕西西安多个片区为市民提供“捷巴士”灵活公交服务;去年3月18日,东珠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动态公交”正式上线。这几年,全国多个城市陆续试水网约公交车,其票价也与传统公交相差无几。
为什么越来越多地方的公交选择突破传统运营模式,积极转向“网约化”?随着私家车、轨道交通以及电动自行车等多元化交通方式的快速发展,城市公交运营持续承压。部分传统公交车难以及时精准匹配客流变化,陷入“有的线路跑空车、有的线路挤不上”的尴尬境地。
如今,借助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网约公交车实现了运力和需求的“动态拼单”,变“人等车”为“车找人”,不仅有助于优化有限的运力配置,也可以减少公共资源的浪费,降低公交运营成本。网约公交车既具备了网约车的灵活性,又保留了传统公交的普惠性,自然能收获越来越多市民的青睐。
不过,网约公交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公交线路覆盖不足的空白,解决了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但作为创新模式,要想可持续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比如,目前多地的网约公交车仍处于试点阶段,在整体公交客运量中占比较小,票价也较低,且服务多集中于特定场景,主要作为传统公交的补充与优化。一旦转向常态化大规模运营,将面临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的双重考验。
此外,网约公交车依赖网络应用,这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场站配套和服务协同。而且,考虑到老年乘客在公交出行中占比较高,还要尽量降低使用的技术门槛,增加适老化服务,保证老年人也可通过简单操作享受服务。
公共交通,承载着服务民生的使命,也丈量着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让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更有力度、精度和温度,不妨多一些“主动找乘客”的网约公交车。
当然,鉴于不同地方的城市规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推进相关公共服务改革的过程中,各地不能原封不动地“抄作业”,而应结合实际情况分类施策、稳步推进,力所能及地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臧梦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