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效应是怎样破解的?
惠依
近日,深圳大学深圳城市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发布《短视频用户的算法实践与“破茧”报告》。《报告》显示,与一些人担忧“信息茧房”形成对比,近八成受访用户认为短视频平台算法推荐的内容是多样化的:77.8%的用户认为能在算法推荐中看到“出乎意料但有趣的内容”,73.9%的用户表示算法能帮助他们发现“以前不了解的全新兴趣领域”,推荐算法不仅可以满足用户的既定兴趣,还能激发新兴趣与跨领域探索。
随着平台经济和短视频业态迅猛发展,不少人担忧平台推荐算法引发并加剧“信息茧房”效应,导致用户日益生活在单一、片面甚至偏狭、极化的信息束缚之中,进而对网络舆论环境和互联网生态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信息茧房”一度成为热词,提醒人们不能在开放的网络时代变得越来越封闭。与此同时,也有研究者和实务界人士对“信息茧房”概念提出商榷意见,认为所谓“信息茧房”效应未免言过其实。
此次《报告》以严谨的调研和数据分析,从用户感知的角度证实“信息茧房”效应或被夸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述研究者和实务界人士的意见。
近八成用户感知短视频平台算法推荐的内容丰富多元,能帮助他们发现不了解、不熟悉的兴趣领域,而非将他们禁锢在早已熟知但日益偏狭的信息世界中,因此认为对“信息茧房”的担忧被夸大了。《报告》显示,超过75%的受访者相信自己的行为能“驯化”算法,如通过主动搜索影响后续推荐;超六成用户有主动“破茧”的意愿与行为,如跨平台获取信息、主动了解不同观点等。可见,用户认为“信息茧房”担忧被夸大,这一结论不是平台算法“推荐”给他们的,而是他们通过与算法积极互动、不断提升算法素养得来的。
用户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算法的信息投喂,而是与算法推荐进行积极互动,并通过主动行为打破“信息茧房”,进而产生影响算法、“驯化”算法的效果。这是一个有力破解“信息茧房”效应的过程,是一个用户算法素养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网络平台算法治理水平和算法推荐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两者互为促进相辅相成,推动算法应用生态日益规范发展。
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提出,平台算法应当坚持主流价值导向,优化算法推荐服务机制,促进算法应用向上向善;应综合运用内容去重、打散干预等策略,优化检索、排序、选择、推送等规则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避免对用户产生不良影响。相关部门多次开展平台算法治理专项行动,指导重点平台针对性优化信息推荐算法功能、调整信息推荐算法规则,取得显著成效。
在用户互动和相关部门履职推动下,互联网平台大力提升技术和管理能力,改进优化算法推荐规则机制,不断提高算法推荐服务水平,扩大用户知情和参与。比如,今年5月以来,抖音全面升级“使用管理助手”,创新内容偏好评估功能,以可视化形式呈现用户近期浏览内容,并通过开设“安全与信任中心”网站、举办开放日活动等方式,向公众阐释推荐逻辑、干预机制及治理成效。
短视频用户“破茧”是一个积极信号。多方合力持续优化算法运行机制和管理规则,不断提升推荐内容质量,切实维护网民合法权益,值得寄予乐观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