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电话手表“变味”,厂家不是唯一责任人

 2025/11/14 10:04:23 《科学时评》 作者:解放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当代小学生攀比,已经比到小天才电话手表了?

这不是段子,是实打实的事实。据报道,本该用于定位和通话的儿童电话手表,在小天才等品牌推出的好友主页点赞等社交功能的影响下,摇身一变,成了未成年人的“社交硬通货”,甚至滋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租赁等灰色交易。

对于不少家长来说,原本给孩子配备电话手表的目的,就是希望减少孩子面对屏幕的时间,健康成长,结果电话手表摇身一变,也变成了孩子沉迷的对象之一。

电话手表“变味”,设备厂家理应做出相应的整改和反思。青少年、儿童本身自制力较弱,心智发育不成熟,容易集体“跟风”,未成年人的社交需求,并不能对标成年人来处理。

未成年人保护法已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对于一个最重要的功能是保障家长和孩子之间联系的电话手表来说,类似的社交功能是一个增量。在已经明确带来负面效应的情况下,厂商肯定难辞其咎。相关功能的调整下架,显然是当务之急。

从电话手表的社交功能走红到异化不难看出,孩童、青少年本身是有强烈的对外释放的社交需求的。在得不到有效纾解的情况下,压抑的需求就很可能被商业机构加以利用和引导。

不少儿童教育相关的研究,已经注意到了当代青少年面临的虚拟互动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的问题。但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足够的线下社交的空间和时间,也没有足够高质量的家庭内、朋友间的互动和陪伴,青少年为了满足本身渴望与世界连接的天性,就很有可能投向虚拟的网络空间。这时候,如果只寄希望于网络空间的自净,可能过于被动了。

除了要把监管压力给到电话手表相关厂家,恐怕还需要额外思考,我们到底该如何满足当下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比如当孩子想运动的时候,家长能放心地将他们放出门吗?他们能找到合适的城市空间吗?当孩子需要朋友的时候,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约到一个小伙伴,度过一段轻松的时光吗?

一些过去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反而变得更难了。但也因此,新的时代的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思考和解法。

诚然,养育一个孩子需要家长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有些家长难免寄希望于运用现代科技的帮助,适度将自己从育儿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这本身是合理的诉求,但养育责任如果完全转嫁,出现“责任外包”的情况,比如家长寄希望于孩子看看电子产品,就能安静下来,不打扰自己,或是过度严防死守,完全不尊重孩子成长中正常的对外拓展、连接的需要,那就很可能失去平衡,反而得不偿失,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个儿童友好型社会的建立,本就应包含家校、社会等多个复杂面向。电话手表的异化,某种程度上也是个警醒。让孩子的目光离开屏幕,回归到真实世界之中,需要的不只是对厂家的监管,也需要对更大线下空间的发掘和创造。(林子璐)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