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勇:应对新发传染病,先要更高强度监测动物
经过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的大流行,公众极大增强了对新发传染病的警惕性。同时,很多人也开始思考,如何避免或者降低下一次大流行对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的影响?应对新发传染病,今后应该采取哪些策略?
近日,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主办的2023上海医学论坛(2023 Shanghai Medical Forum)在沪开幕。本届论坛以“大健康-全人类的健康共同体”为主题,旨在加强与世界顶级高校的交流合作,为创新医学教育理念、丰富多维度大健康治理模式、提升上海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全球影响力作出贡献。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袁国勇作了“Tackling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from 2003 to 2019”(2003年至2019年应对新发传染病)的报告。
作为传染病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袁国勇在论坛期间接受澎湃新闻等媒体采访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应。他表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传染病,首先一定要对动物进行更高强度的监测,即新型病毒的动物监测。
“如果你不做这个事情,你很难知道哪个是潜在的‘入侵者’。”袁国勇说,同时要对新型动物冠状病毒进行分离,为设计诊断和病症鉴定提供必要的信息;并且还要研发可以同时快速测试包括那些有潜在跳进人体的新发现的动物病毒。
袁国勇一直很重视对动物进行监测。据香港电台网站11月1日消息,袁国勇同港大微生物学系名誉副教授龙振邦,以及名誉助理教授赵晞扬在报章撰文指出,新冠疫情完结,全球复常,但新冠病毒并非最后一场大流行,新发传染病必陆续有来。除了冠状病毒,流感是最具潜力引起大流行的病源,下一场大流行或由源自禽鸟和猪的流感病毒引起。
为应对新发传染病,袁国勇还强调了疫苗和药物的作用。他对澎湃新闻表示,应及时开展黏膜疫苗研究,通过这种方式防止病毒进入人体后的感染,降低病毒传播。他认为还应针对新发病毒传染病研发广谱抗病毒药物,以此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袁国勇说,建立实时的疫情上报系统很重要,既要及时分享信息,让人们尽可能提高警惕,同时也不至于引发过度恐慌。事实上,随着技术进步,人们已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但他认为还要提升信息的准确性。
“每一次灾难之后,人们总是健忘的,原因有很多。”袁国勇说,后疫情时代,人们理所当然会关注其他事情,比如经济,不会把心思放在没有发生的事情上,因为灾难带来的疼痛越来越少了。因此,他很担心的是,“历史可能会重演的”,这应当引起警惕。
袁国勇还认为,为应对新发传染病,今后的个人防护也有提升空间。“比如,可以普及重复使用的口罩、手套,而且都是环保的,每个家庭都有储备,养成使用习惯,这样就能更有效地阻断病毒传播。”
在应对新冠疫情过程中,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医护人员短缺现象。在袁国勇看来,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但要解决这个问题很难,根本的原因在于,医护工作很辛苦,许多时候收入不高,特别是在护士、护工等行业。
另外,他也提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存在“人为因素”,大量医生在私立医院、私立诊所,并不参与应对传染病的防治,而肩负公共卫生职责的公立医院则存在医护短缺问题。
根据香港科学院官方网站,袁国勇在新发传染病上的专长,曾在控制2003年的SARS全球暴发中得到了印证。他在发现SARS感染病原体,即SARS冠状病毒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病毒的鉴定是疫情最后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多年来,袁国勇带领团队发现了超过60种新病原体,包括了人类冠状病毒HKU1、蝙蝠冠状病毒HKU2到HKU34和很多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
分享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