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五号飞船如何护航“圆梦乘组”飞天凯旋?
6月4日,搭载着“圆梦乘组”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是中国人第10次飞天,此次载人返回任务中,更新换代的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GNC系统)和1000多平方米的降落伞护航飞船精准、平稳着陆。
全面更新换代的GNC系统确保“落点精准”
对于神舟飞船而言,返回再入GNC技术直接关系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以此次返回任务告捷为标志,我国自神舟十二号飞船起全面升级的,以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自主自适应预测再入返回制导为特征的GNC系统,完成全面更新换代。
我国的飞船返回再入GNC技术共经历了两代。第一代被称为“标准弹道自适应制导方法”,在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的11艘飞船上应用。神舟十二号至神舟十五号这一批次的4艘神舟飞船,采用“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即第二代返回再入技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胡军称,第二代技术的最差返回精度比一代的最佳精度还高。
据悉,如果采用一代技术,当出现大范围的轨道条件变化时,需要地面进行人工干预;如果采用二代技术,GNC系统则可以自主适应。体现在返回精度上,采用二代技术的4艘神舟飞船能做到“指哪儿打哪儿”。
这批神舟飞船并不是“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技术的首秀,该技术此前已经在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嫦娥五号等型号中得到验证。4艘神舟飞船连续的“落点精准”,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的科学性、稳定性、先进性和强适应性,推动了中国空间站任务顺利推进。
国内最大面积航天器降落伞护航平稳着陆
当飞船快要回归地面时,一顶红白相间的大伞在空中打开,守护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徐徐飘落、稳稳着陆。这顶特大型降落伞是航天员的“生命之伞”,伞衣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若在地面铺展开来大约可覆盖三个标准篮球场,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航天器降落伞,由7000多个零部件组成。整个伞的缝线长达10千米,需要十几位加工人员密切合作加工3到4个月才能完成。
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通过研制和发射返回式卫星,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积累了无人航天器降落伞的研制经验。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迫切要求我国发展载人航天器回收技术。
如今,中国人已经实现十次飞天凯旋。从无伞到有伞,从无人伞到有人伞,从试验用伞到成熟大伞,我国的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取得长足进步。
从1999年神舟一号成功发射返回,到2003年神舟五号完成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再到现在神舟十五号归来,大伞不仅为神舟系列飞船15次绽放,而且实现持续创新优化。在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五号这一批飞船任务中,回收着陆分系统批次产品研制涉及5大类共12项技术状态更改。随着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圆梦”归来,大伞护佑中国人完成了第10次载人飞行。(完)
分享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