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新闻 > 正文

青海省发布“揭榜挂帅制”和“赛马制”项目的公告

 作者: 来源:青海省科学技术厅 发布时间:2024/7/1 11:00:12 字体大小:

关于发布2024年青海省省级科技计划“揭榜挂帅制”项目和“赛马制”项目的公告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科技领域改革的工作部署,为进一步深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改革,完善多元化立项方式,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汇聚全国优势科研力量解决青海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难题。现面向全国公开发布2024年青海省省级科技计划“揭榜挂帅制”项目和“赛马制”项目公告。相关内容公告如下:

“揭榜挂帅制”项目

一、青海省绿电溯源与异构算力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一)项目组织方式

本项目由青海省科学技术厅会同青海省数据局面向全国发榜,采取“揭榜挂帅”方式择优确定承担单位。

(二)项目背景

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关键生产力要素,已经成为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力和驱动力。青海省水光风等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具备大规模发展绿色算力的优势和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加快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青海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结合青海能源资源优势,作出打造绿色算力产业基地的决策部署,立足青海、服务全国。

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以绿色算力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部署要求,针对青海现有算力资源分散、架构多、型号不一和能耗指标核算等问题,提出“青海省绿电溯源与异构算力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省级重大科技专项,通过开展绿色算力发展策略与评估体系、绿电溯源认证关键技术、异构算力一体化技术和算力互联网应用等研究,推动青海清洁能源与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为打造青海省算力一张网,提高青海算力输出提供科技支撑。

(三)研究内容

1.绿色算力发展策略与评估体系研究。研究青海省算力基础建设、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市场供需与服务产业模式、算力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绿色算力一体化网络优化与算力布局、资源评估与应用、服务机制、数据安全体系建设方法;研究青海省绿色算力产业发展策略,制定评估与预测的指标体系。

2.绿电溯源认证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基于电力潮流、电力交易的绿电溯源机制与方法;研究多节点的网络拓扑排序溯源算法,研究电-算耦合、电-碳耦合绿电溯源方法,研发绿电在线溯源成套技术;研究绿色算力中心评价标准,制定绿电溯源的评估指标体系。

3.异构算力一体化技术研究。构建以青海省为基础的绿色算力、数据、设备、设施等大规模算力网络,提供一体化的计算、数据、网络和软件工具资源服务;研究跨域异构算力互联、动态感知、长距无损高通量数据传输、算力资源统一调度、能耗监测等技术;构建基于绿电的异构算力中心绿色低碳智能运行与管理技术。

4.算力互联网应用研究。研究基于异构算力一体化技术的集成应用软件环境;围绕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研究大模型的全栈服务框架,研发垂直领域的行业大模型,开展大规模应用示范,实现绿色算力互联落地应用。

(四)主要指标及预期成果

1.技术指标

(1)提出算力资源调度、绿电持续供给保障等方面的创新模式,制定绿色算力发展评估与预测指标体系,确定算力资源均衡配置与算力智能匹配策略。

(2)提出基于负荷潮流大数据的网络拓扑排序算法,实现对全网清洁能源可追溯节点大于90%;构建区域水光风等类型绿电因子数据库,数据量10万条以上,数据更新频度不低于小时级,绿电因子实时在线测算占比。

(3)创制算力网络拓扑智能优化算法,实现万级规模异构节点的网络拓扑控制,相比传统网络可靠性提升15%以上;提出跨物理地域异构算力高效互联与数据传输方法,支持10种以上需求差异流量混合调度,算网带宽利用率提升20%以上,网络吞吐量提高15%以上,任务平均响应时间减少10%以上。实现百亿亿次异构算力资源动态感知、能耗监测、绿色低碳智能运行与管理。

(4)建成面向大规模算力网络的软件应用环境,集成超过100个应用软件工具,实现通算、智算、超算算力应用的快速部署与联合运行。建立智慧三江源大模型,融入分辨率高于2米的青藏高原高分系列卫星数据,形成空-天-地多模态数据融合能力。

2.预期成果

(1)建立绿色算力产业发展对策和评估体系,形成青海省绿色算力产业健康发展白皮书。

(2)建立基于交易数据的绿电溯源方法体系,制定全绿电算力中心评价标准。

(3)建立青海异构算力统一算力网平台,算力中心数量10家以上,100Gbps互联的算力中心3家以上,国产算力资源50%以上,有效服务百亿亿次计算能力的算力资源管理、多算力中心和百万核任务的调度以及统一用户的协同等。

(4)建立垂直领域异构算力大模型端到端应用示范平台体系。

(5)申请授权发明专利3件以上。

(6)发表SCI/EI学术论文10篇以上。

(7)培养专业骨干人才10名以上。

(五)实施年限

2024年-2026年。

(六)项目经费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资助专项科研经费1500万元,揭榜单位配套相应自筹经费,且与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项目立项后,青海省科学技术厅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分批次拨付项目资助资金。项目经费采用“包干制”方式管理。

(七)联系方式

1.青海省科技发展服务中心

联 系 人:吴浩 庞雅琪

联系电话:0971—5509936;18797329600

联系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五四西路86号4号楼15楼

2.青海省科学技术厅高新技术处

联 系 人:赵以莲

联系电话:0971- 8258301

联系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西大街12号西四楼

3.青海省数据局基础设施处

联 系 人:蒋建钢

联系电话:0971- 6145112

联系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西川南路53号四楼

二、青海省东部中小流域灾害临灾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

(一)项目组织方式

本项目由青海省科学技术厅会同青海省气象局面向全国发榜,采取“揭榜挂帅”方式择优确定承担单位,青海省气象部门提供项目实施的配套条件和应用场景。

(二)项目背景

近年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青海省极端天气也呈现频发、重发态势,人民幸福安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气象的敏感性越来越高。尤其是暴雨及其诱发的中小流域洪水、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也呈现多发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以来,青海省暴雨洪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近50起,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青海省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强化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聚焦极端灾害性天气和关键影响区域,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有效发挥。通过对暴雨诱发的山洪灾害多轮技术分析总结,在中小流域地区的灾害过程多源信息融合监测技术、强降水智能网格预报技术、洪水、山洪灾害、地质灾害预警技术、中小流域临灾预警技术以及集约高效的业务集成应用示范支撑方面存在明显的瓶颈短板。

(三)研究内容

1.强降水及其诱发的中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成灾机理及多源信息融合监测技术;

2.中小流域强降水精细智能定量预报技术;

3.青海东部中小流域洪水、山洪灾害短期风险预报及临灾预警技术;

4.青海东部地质灾害短期气象风险预报及临灾预警技术;

5.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综合集成及临灾预警示范应用。

(四)主要指标及预期成果

1.技术指标

(1)强降水诱发的中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研究及多源信息融合监测技术

①建立中小流域强降水、山洪、地质灾害成灾机理及技术指标体系;

②降水多源监测产品时间分辨率≤10分钟,空间分辨率≤1公里(目前为1h,5km)。

(2)中小流域强降水精细智能定量预报技术

①未来24小时内,逐3小时强降水预报准确率≥70%(目前预报准确率60%);未来2小时内,逐10分钟强降水预报准确率≥85%(目前省内未开展此项业务);

②时间分辨率10分钟至1小时,空间分辨率≤1km;更新频次≥4次/日。(目前为3h,5km,2次/日)。

(3)青海东部中小流域洪水、山洪灾害短期风险预报及临灾预警技术

①建立青海省东部暴雨诱发中小流域洪水、山洪灾害气象风险模型;

②预警命中率≥20%,或比过去三年平均提高5%-10%(目前为15%);

③预警空间精细到中小流域、产品实现网格化;预报时效未来24小时,更新频次≥4次/日(目前为县,1次/日);

④临灾预警提前量≥30分钟(目前国内尚未开展此项业务)。

(4)青海东部地质灾害短期风险预报及临灾预警技术

①建立青海省东部暴雨诱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模型;

②预警命中率≥20%,或比过去三年平均提高5%-10%;(目前为15%);

③预警空间精细到中小流域、产品实现网格化;预报时效未来24小时,更新频次≥4次/日;(目前为县,1次/日);

④临灾预警提前量≥30分钟(目前国内尚未开展此项业务)。

(5)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综合集成及临灾预警示范应用

①示范区范围为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和黄南藏族自治州;

②集成相关模型算法和核心关键技术,优化完善监测、预报、预警和决策服务系统,实现在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的业务化运行,支撑省市县三级中小流域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业务;

③成灾预报准确率提高5%-10%,业务系统运行故障率≤1%。

2.预期成果

通过关键技术的攻关,中小流域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关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开展临灾预警业务,中小流域灾害防御关键技术在青海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业务转化应用,青海省东部因中小流域洪水、山洪灾害、地质灾害而发生人员伤亡事件较前期明显减少,中小流域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提升。

(五)实施年限

2024年-2026年

(六)项目经费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资助专项科研经费800万元,项目立项后,青海省科学技术厅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分批次拨付项目资助资金。项目经费采用“包干制”方式管理。

(七)联系方式

1.青海省科技发展服务中心

联 系 人:吴浩 庞雅琪

联系电话:0971—5509936;18797329600

联系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五四西路86号4号楼15楼

2.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社会发展科技处

联 系 人:刘世铭 0971-8244588

联系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西大街12号西四楼

3.青海省气象局

联 系 人:王振海

联系电话:0971-6135908

联系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五四大街19号

三、揭榜要求和方式

(一)揭榜要求

1.揭榜单位为有研究开发能力的高校、科研院所、相关先进企业或上述单位组成的联合体。

2.揭榜单位一般应注册满一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3.揭榜单位应具备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综合能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稳定的人员队伍。能针对发榜项目需求,提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可行性方案。

4.揭榜单位应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和财务管理制度,能够做到经费专款专用,单独核算。有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财务状况良好,资产负债率原则上不超过 70%。

5.项目负责人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无不良信用记录,有一定科研基础,具备良好的学风和科学道德。

6.项目负责人及参与人员均须按照申报要求签署诚信承诺书,对所填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7.揭榜单位以及团队成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二)揭榜方式

1.意向揭榜单位登录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网站(网址:http://kjt.qinghai.gov.cn)通知公告栏,在本公告页面下载揭榜申报书或前往下载中心直接下载揭榜申报书。

2.意向揭榜单位将填写完成揭榜申报书和揭榜资质证明材料等纸质电子资料,于2024年7月22日18:00前提交至指定邮箱qhkjfzzx@163.com,由青海省科技发展服务中心完成资料形式审查工作。

3.青海省科技发展服务中心完成审核后,由青海省科学技术厅联合青海省数据局、青海省气象局分别组织专家开展评审,择优选取揭榜单位。

“赛马制”项目

一、项目名称

枸杞机械化采收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二、项目组织形式

赛马制

三、项目背景

青海是全国重要的枸杞种植区和有机枸杞生产基地,当前青海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生产成本高,全程机械化水平低等核心问题。枸杞作为一种无限花序、期间连续开花结果的茄科落叶灌木植物,采收季节性强,且成熟果、未成熟果、青果、花朵及枝叶共存,形态复杂多变,导致现阶段已有的枸杞采收机因普遍存在工作效率低,误采率、果树和鲜果损伤率高等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推广应用。由于缺乏实际生产应用的机械化采收装备以及农村劳动力的日益短缺,部分枸杞种植区域出现撂荒砍伐、面积退化等局面,亟需改变枸杞采收环节的生产手段与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能力。开展枸杞机械化采收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对综合提升青海枸杞产业化水平,优化农机布局结构,促进青海枸杞产业生产标准化,提高广大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实现枸杞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内容

1.小行距密植栽培园机械化采收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目前农户小行距栽培园,缺失机耕道和机械调头区域,大型机械无法入园作业的弊端,重点考虑便携式小型采摘机。结合种植农艺及制干技术要求,解决采收过程中降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和果实脱落后的接收装置,重点开展接收布高效快捷铺设和果实低损收集等机械化技术攻关。

2.农机农艺融合促进枸杞栽培模式优化研究

针对枸杞高效低损智能化采收装备的研发目标,开展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以枸杞整形修剪、果实采收等机械化管理作业需求为出发点,重点突破适应机械化采收作业的枸杞种植模式,优化枸杞双层篱架栽培技术及配套栽培农艺措施,培育下垂型结果枝,限定粗枝生长空间范围,将农机、农艺技术有机结合,提高生产效率。

3.枸杞高效低损精准机械化采收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枸杞生长成熟周期较长,不同批次成熟的果实因成熟度不同,其采摘周期和采摘频率也不同。针对头茬枸杞果实大品质好,以提高头茬枸杞采收质量、降低枸杞损伤率与含杂率为目标,突破头茬枸杞高效低损精准机械化采收关键技术,系统研发改进枸杞高效低损精准机械化采收装备;针对中、后期枸杞果实整体成熟集中度高,系统研发高效低损机械化采收机。

预期机型要求:

(1)人机交互式枸杞一体化移动采收平台

面向双层篱架栽培模式和行距较大的非篱架栽培模式等适用于机械作业的种植地块,针对便携式采摘器长时间人机交互作业疲劳问题,利用人机工程学原理,研发改进便携式采摘器,提高采净率、降低损伤率;基于便携式采摘器研发人机交互式移动采收平台,开发机械化收集、转运相结合的配套设备,实现自动收集、实时果叶分离、缩短转运时间,提高枸杞采摘效率和采收质量;针对人机交互式移动采收平台,研发配套新型节能环保动力及驱动系统,系统开发人机交互式枸杞一体化移动采收平台。

(2)精准多点振动式枸杞机械化采收机

针对现有枸杞采收机械装备普遍存在的“效率高但破损率高”“破损率低但效率低”“花叶及青果损失严重”等问题,面向头茬枸杞高效低损精准机械化采收需求,基于目标精准识别与定位系统实现枸杞精准定位;融合多点振动采收装置,结合枸杞生物力学特性和智能控制技术,优化结构参数、工作模式以及系统布局,采用多点作业下的精准激振方式,实现多植株整体同步高效低损精准采收作业。集成枸杞收集与杂物分离装置、自主作业系统、混合动力系统以及高地隙门式移动平台,研发面向多植株整体采收模式的同步精准多点振动式枸杞机械化采收机。

(3)枸杞高效低损集中机械化采收装备

面向枸杞生长中、后期枸杞果实整体成熟程度高的现状,针对枸杞脱叶采收模式下枸杞果实半干、不易损伤、易受振跌落等特点,改进振动式枸杞采收关键技术,试验探究振杆材料结构、振动频率、振动幅度和脱叶枸杞含水率等因素对果实损伤的影响规律,优化振动式枸杞采收执行机构。集成自动控制系统、振动式枸杞采收执行机构、枸杞收集与杂物分离装置以及高地隙门式移动平台等,集成研制适用于枸杞成熟中、后期集中采收的枸杞高效低损机械化采收装备。

五、主要考核指标

(一)任务目标

1.围绕青海枸杞难以实现机械化采收,影响其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实现枸杞高质高效采摘效果为目标,探索高原枸杞农机农艺融合高效栽培模式。

2.面向现有的农户小行距密植栽培和企业大行距篱架栽培模式及3茬成熟果实的特点,突破不同茬次枸杞低损高效机械化采摘技术,优化改进现有枸杞采收关键机构,集成研制面向市场推广应用的高效低损采收装备,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枸杞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3.项目完成预期研制人机交互式跨行枸杞机械化采收平台、精准多点振动式枸杞机械化采收机、高效低损集中机械化采收等三种枸杞成套采收装备产品,国产自主率100%。

(二)预期成果

1.针对目前农户小行距栽培园,研究形成树上制干、便携式小型采摘机及果实接收装置等综合配套的机械化采收技术方案1套,产区农户机械化采收率达到50%以上。

2.开发面向头茬枸杞采收的人机交互式枸杞一体化移动采收装置及技术体系,成熟枸杞果实采净率≥85%,果实损伤率≤5%,青果误采率≤3%,采收效率≥40kg/h。开发面向头茬枸杞采收的精准多点振动式枸杞机械化采收装置及技术体系,成熟枸杞果实采净率≥85%,果实损伤率≤5%,青果误采率≤3%,采收效率≥100kg/h,机械化采收作业效率达到人工单人采摘效率的10倍以上。

3.开发面向枸杞集中采收的高效低损枸杞集中机械化采收装置及技术体系,成熟枸杞果实采净率≥85%;果实损伤率≤8%,采收效率≥300kg/h。

4.项目示范区种植户的满意度≥80%;相关适用单位对项目产出技术方案满意度≥90%。

5.围绕项目实施申请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不少于4件。

六、项目实施地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格尔木和德令哈枸杞主产区,选择3个以上地点开展示范研究。

七、项目实施期

2024年7月-2026年12月(期间开展不少于2次阶段考核确定是否继续支持)

八、项目经费

财政科技专项资金采取前期等额平行引导,后期重点加强的资助方式。根据参赛单位申报和专家组评审情况确定每支“赛马”队伍启动阶段资助金额。项目启动阶段给予每支“赛马”队伍不超过项目总资助额度15%的首期财政资金支持;后期根据项目执行情况和阶段性绩效目标完成结果,由专家组综合研判后确定最优项目承担单位或联合组团进入后半程项目攻关,并相应给予后续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经费采用“包干制”方式管理。

九、参赛要求

(一)参赛单位应为国内有研究开发能力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或上述单位组成的联合体。

(二)参赛单位一般应注册满一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三)参赛单位应具备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综合能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稳定的人员队伍,规章制度健全,无不良信用记录。

(四)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和财务管理制度,能够做到经费专款专用,单独核算;有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财务状况良好,资产负债率原则上不超过70%。

(五)项目负责人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无不良信用记录,有一定科研基础,具备良好的学风和科学道德。

(六)项目负责人及参与人员均须按照申报要求签署诚信承诺书,对所填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七)参赛单位、参与单位以及团队成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八)项目实施过程中,经专家组综合研判不具备下阶段支持条件的项目团队,在前期验证过程中较为有效的技术方案和研发设备,可由项目组织方推荐给最终实施团队继续加以验证,亦可将相关团队人员推荐加入联合攻关。相关知识产权和科研经费归属可通过协议方式再行界定。

十、参赛方式

(一)意向参赛单位登录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网站(网址:http://kjt.qinghai.gov.cn)通知公告栏,在本公告页面下载申报书或前往下载中心直接下载申报书。

(二)报名的单位将填写完成的申请书和资质证明材料等纸质电子资料,于2024年7月22日18:00前提交至指定邮箱qhkjfzzx@163.com,由青海省科技发展服务中心完成资料形式审查工作。

(三)青海省科技发展服务中心完成审核后,由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开展评审,确定参赛单位。

十一、联系方式

1.青海省科技发展服务中心

联 系 人:吴浩 庞雅琪

联系电话:0971—5509936,18797329600

联系地址:西宁市城西区五四西路86号4号楼15楼

2.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农村科技处

联 系 人:常丽娜

联系电话:0971-8233815

联系地址:西宁市西大街12号省政府西三楼

附件:1.青海省科技项目揭榜申请书.doc

2.青海省科技项目赛马制申请书.doc

信源地址:/html/shownews.aspx          
分享1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