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会议 > 正文

2025年IEEE第六届计算,网络与物联网国际会议(CNIOT 2025)

 地点:上海  发布时间:2025/2/7 15:36:44 字体大小:+
 会议开始时间:2025/5/23  会议结束时间:2025/5/25

2025年IEEE第六届计算,网络与物联网国际会议(CNIOT 2025)

2025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Networks and Internet of Things (CNIOT 2025)

会议地点:上海,中国

时间: 2025年5月23日- 25日

网址: http://www.cniot-conf.net/

邮箱: cniot_conf@163.com

CNIOT 2025 has been listed on IEEE Conference List ! CNIOT 2025 已经正式列入IEEE 会议列表官网 !(Link)

● 会议简介

【高校/IEEE联合主办,大咖云集、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IEEE独立出版,往届均已完成EI, Scopus检索】2025 第六届计算,网络与物联网国际会议(CNIOT 2025) 由上海交通大学,IEEE, IEEE通信学会赞助, 浙江工业大学,城市科学与社会计算研究组共同赞助举办,将于 2025 年 5 月 23-25 日在中国上海举行。CNIOT 2025 将汇集顶尖的学术科学家、研究学者和研究人员,分享和交流他们在计算,网络与物联网各方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它还将为研究人员、从业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重要的跨学科论坛,介绍和讨论控制、机器人和智能系统领域的最新创新、趋势、关注点、遇到的实际挑战和采用的解决方案。

● 论文出版和检索

被录用的文章将被收录在CNIOT 2025会议论文集,由IEEE (ISBN: 979-8-3315-1168-5)出版,并被IEEE Xplore收录,Ei Compendex, Scopus, CPCI和其他重要数据库检索等。

* CNIOT 2024会议论文已全部由ACM 出版,收录到ACM DL中,并于出版后一个月内被EI和Scopus检索

* CNIOT 2023会议论文已全部由ACM 出版,收录到ACM DL中,并于出版后一个月内被EI和Scopus检索

* CNIOT 2022会议论文已全部由IEEE 出版,收录到IEEE Xplore 中, 并于出版后一个月内被EI Compendex 和Scopus检索

* CNIOT 2021会议论文已全部由ACM出版,收录到ACM DL中,并于出版后一个月内被EI和Scopus检索

* CNIOT 2020会议论文已全部由ACM出版,收录到ACM DL中,并于出版后一个月内被EI和Scopus收录

● 征文主题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这些,更多详细主题请见官网: http://www.cniot-conf.net/topics.html

并行和分布式计算

网络架构和管理

多媒体系统

无处不在的计算

无线网络

人工智能

语义网计算

网络管理和服务

物联网无线网络

多媒体计算

网络技术

物联网大数据分析

更多主题请见官网: http://www.cniot-conf.net/topics.html

● 提交论文

1. CMT线上投稿系统:https://cmt3.research.microsoft.com/CNIOT2025/

2. 直接将您的文章或摘要投到我们的会议邮箱,我们收到后会第一时间回复您。

投稿邮箱:cniot_conf@163.com

3.审稿时间:预计2-3周左右, 早投稿、早审核、早录用 !

● 投稿说明

1. 本会议官方语言为英语,必须为全英文稿件,且应具有学术或实用价值

2. 稿件应为原创作品,未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过, 不接受一稿多投。会务组将通过iThenticate进行查重,重复率需低于30%,涉嫌抄袭的论文将被列入黑名单。

3. 请根据IEEE标准模板规范您的文章格式(http://www.cniot-conf.net/submission.html

4. 文章至少5页,不超过12页。学生作者或多篇投稿有优惠。

5. 只参会做报告不发表论文的作者只需提交摘要。

● 联系方式

会议官网:http://www.cniot-conf.net/

邮箱:cniot_conf@163.com

电话咨询:15001035132 (微信同号)

QQ咨询:1455341287(您将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复,添加时请备注“CNIOT 2025”)

● 演讲专家

Prof. Yonghui Li (ARC Future Fellow, IEEE Fellow), 悉尼大学,澳大利亚

李永辉于 2002 年 11 月获得博士学位。自 2003 年以来,他一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电信卓越中心工作。李永辉现任悉尼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兼无线工程实验室主任。他于 2008 年和 2012 年分别获得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奖学金和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未来奖学金。由于在合作通信技术方面的贡献,他还是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员。他目前的研究兴趣是无线通信领域,尤其侧重于物联网、机器对机器通信、多输入多输出(MIMO)、毫米波通信、信道编码技术、博弈论、机器学习和信号处理。李教授在这些领域拥有多项已授权和正在申请的专利。

Prof. Zheng Yan (FIEEE, FIET, FAAIA, FAIIA, )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

Zheng Yan博士现任中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特聘教授。她分别于 1994 年和 1997 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她于 2000 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的第二个工程硕士学位。2005 年和 2007 年,她分别获得赫尔辛基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理学学士学位和理学博士学位。她于 2000 年加入赫尔辛基诺基亚研究中心,担任高级研究员直至 2011 年。她曾在芬兰阿尔托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和芬兰科学院研究员长达七年多。

她的研究兴趣是网络信任、安全、隐私和数据分析。她领导了 30 多个项目,这些项目得到了欧盟、芬兰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电信行业等机构的赞助。她领导的研究团队有 60 多名成员,指导过 160 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和毕业生。她发表了 400 多篇论文,其中 270 多篇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主要发表在顶级刊物上。其中 13 篇为 ESI 前 0.1% 或 1%的高被引论文。她是两本信托管理书籍的唯一作者,在教学中使用了十年。她发明的 150 项专利(包括 82 项独立的国际发明)已被工业界采用,其中几项已被纳入国际专利法。

Prof. Hesheng Wang,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

Hesheng Wang 获得香港中文大学自动化与计算机辅助工程博士学位。目前,他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教授。他在权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 200 多篇论文。他是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Engineering、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Assembly Automation 和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oid Robotics 的副主编,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 的技术编辑。2015 年至 2019 年,他担任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副主编。 他曾担任 IEEE RCAR2016 和 IEEE ROBIO2022 的总主席,以及 IEEE AIM2019 和 IEEE ROBIO2014 的程序主席。他是2014年上海新星奖、201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9年上海曙光学者和202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他将担任IEEE/RSJ IROS2025总主席。

Prof. Jie YANG,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

德国汉堡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二级,长期聘任制)、博士生导师、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所所长、“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30 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8 项,国家 863 计划项目 4 项,973 计划子项目 3 项,中法日韩新国际合作项目 6 项,上海市重大项目 1 项,上海市重点项目 5 项)。7项成果获省部级成果奖,30余项发明专利获授权。入选教育部 “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 “曙光优秀学者 ”和 “曙光跟踪计划”。担任 3 个专业委员会主任和 6 种期刊编委(包括 2 种 SCI 期刊)。在国内外出版专著 5 部,在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400 多篇,其中被 SCI 收录 200 多篇,被引用 1000 多次。指导的两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两篇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一篇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个人简介

Prof. Witold Pedrycz (IEEE Life Fellow) , 阿尔伯塔大学,加拿大

Witold Pedrycz(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终身会员)在波兰格利维策西里西亚理工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博士学位和理学博士学位。他目前是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艾伯塔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计算智能专业的教授和加拿大研究主席(CRC)。他还在波兰华沙的波兰科学院系统研究所工作。他在这些领域发表了大量文章。他还撰写了 15 本研究专著。他的研究兴趣包括计算智能、模糊建模、知识发现、数据挖掘和模糊控制,包括模糊控制器、模式识别、基于知识的神经网络、粒度计算和关系计算以及软件工程。他曾多次担任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模糊集和神经计算领域会议的程序委员会成员。他还是《信息科学》(Elsevier)、《WIREs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Wiley)和《粒度计算国际期刊》(Springer)的主编。他曾担任《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系统、人与控制论 A 部分》(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A)主编和国际计算机协会(IFSA)主席。他还是 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的顾问委员会成员。

Prof. Xiangjie Kong, 浙江工业大学,中国

孔祥杰博士现任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正教授、副院长。此前,他曾任中国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网络工程系主任。他是城市社会计算科学实验室(The CSSC Lab)(http://cssclab.cn/)的创始主任。他现任/曾任 6 家国际期刊的编委。他曾担任 10 多次会议的总主席或项目主席。孔博士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撰写/合作撰写了 200 多篇科学论文,包括 IEEE TKDE、IJCAI、ACL、IEEE TMC、ACM CSUR、ACM TKDD、IEEE TNSE、IEEE TII、IEEE TITS、IEEE NETW、IEEE COMMUN MAG、IEEE TVT、IEEE IOJ、IEEE TSMC、IEEE TETC、IEEE TASE、IEEE TCSS、ACM TSON、ACM TSAS、WWWJ 等。他的 5 篇论文入选 ESI 热门论文(前 1‰),20 篇论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前 1%)。他的研究被《自然-索引》等媒体报道。他曾受邀担任许多著名期刊的审稿人,包括 IEEE TKDE、IEEE TMC、IEEE TNNLS、IEEE TNSE、IEEE TII、IEEE IOTJ、IEEE COMMUN MAG、IEEE NETW、IEEE TITS、TCJ、JASIST 等。孔博士撰写/合作撰写了三本中文书籍。

Prof. Zhiquan Liu, 暨南大学,中国

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会议上发表SCI/EI论文80余篇、 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SCI/EI论文80余篇,其中CCF/中国科学院/TOP期刊论文40余篇,国际会议最佳论文4篇,国际期刊最受欢迎论文2篇(连续数月入选),ESI热点论文1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 出版 Web Java、C/C++、Python、大数据等编程实践书籍 5 部; 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国外发明专利/PCT 专利 100 余项(其中转化 5 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10 余项;主导/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6 项、团体标准 8 项;提交中国国防科技报告 4 份;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青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无偿)、广州市自然科学基金、暨南大学科研培育项目、暨南大学军工培育项目、暨南大学教学合格评估项目等纵向项目。

声明
1、 今日会议频道仅负责发布会议信息,部分会议信息来自互联网,由于网络的不确定性,今日会议对所发布的信息不承担真实性的鉴别工作。如需参会、汇款、获取邀请函或会议日程,请与主办单位联系,请谨慎选择汇款参会。今日会议不承担任何汇款参会的后果。
2、若您发现信息有误或需要信息发布,请联系:
010-50830819;邮箱:meeting@scitoda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