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教授王先友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近日,湘潭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王先友收到俄罗斯工程院(Russ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院长B.V.Gusev的正式信函,祝贺他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王先友是湘潭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首批二级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连续9年Elsevier “高被引中国学者”。中国电化学会委员,中国固态离子学会理事,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专委会副主任,湖南省电池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湖南省新材料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新能源装备及储能材料与器件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新型储能电池关键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
王先友教授长期从事电化学能源储存与转换及先进储能材料领域的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50多项,以及一批产学研成果转化项目,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高水平刊物发表了520多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并担任国际学术期刊《通用碳研究杂志》(Universal Journal of Carbon Research)主编,《能源材料》(Energy Materials)、《电池》、《C-碳研究杂志》(C-Journal of Carbon Research)等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曾获首届湖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湖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第12届中国专利优秀奖等奖励10余项。
上世纪九十年代,王先友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在球型氢氧化镍表面包覆钴或钴的化合物解决其导电性问题,并且成功实现了产业化,该成果至今仍是镍氢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的主流方向;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国内锂离子电池发展迅速,但缺乏系统的专业书籍指导,2000年王先友教授合作出版了中国第一部锂离子电池著作-《锂离子电池》,系统地阐述了锂离子电池的原理、设计、制备及测试技术,对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在国内率先开展钠离子电池的研究,提出钠离子电池有着与锂离子电池相类似的电化学机制,但钠资源更丰富,更具成本优势;为了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2003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基于化学转化反应的金属氟化物做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并提出含有微量结晶水的氟化铁是锂离子电池的新型正极材料的理念。近年来针对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特殊位置和独特的电子结构,在国内率先开展氟离子电池的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
俄罗斯工程院成立于1990年,是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科学机构和全俄公共组织,其前身为苏联工程院,并由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工科部、国防部、航天航空署等部门联合成立的跨行业科学机构。现有院士1500余位,其中外籍院士200余位。
分享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