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为挺身而出者“撑腰”

 2025/7/31 14:01:44 《科学时评》 作者:重庆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近日,一医学生在飞机上对同行乘客紧急施救,事后却被质疑没有行医资格。当时,一位乘客突发身体不适,武汉大学临床医学本科生孙毅杰迅速反应,对该乘客进行救助,后续该乘客转危为安。

事情引发关注后,有网友质疑孙毅杰“临床知识匮乏,没有执业资格”。客观而言,这种质疑反映出公众对医疗专业性与执业边界的敏感和重视,并非针对孙毅杰。只是,从观感上来看,年轻人做了好事还要被泼冷水,似乎有违情理。

先就事论事地说,孙毅杰的举动到底是不是“莽夫之勇”?孙毅杰说,自己有一个一贯的信条——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他表示,清楚自己现在没有执业证,不能开处方用药,也不能做有创操作。但自己“基本上每周去一次”临床急诊,跟着导师见识过不少突发情形。这样看来,孙毅杰在飞机上施救,还是基于分寸感作出的选择。这是一名医学生在公共场域挺身而出的实践,他朴素而坚定的善良令人动容,也令人敬佩。

正如孙毅杰所言,“有质疑、有争议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当质疑声出现,人们又不得不面临另一个问题——如果见义勇为意味着可能陷入舆论漩涡,会不会“吓”到下一个想出手相助的普通人?

就在前不久,也有一起类似的事件。湖南省衡阳市街头,一女子突发昏厥倒地,一路过男子跪地为其做心肺复苏。相关视频在网上传播后,竟有人揣测施救者“有袭胸嫌疑”。两件事虽性质有别,却引发出同一种担忧:倘若仗义出手过后会被批评、被误解、被攻击,本该自然流动的善意难免会被压抑。

说到底,还是要重申一个朴素的原则,那就是别让好心人心寒,别让千钧一发之际的“救不救”陷入犹豫。善意,终究无法依靠个体的燃烧来长久维系。给予行善者底气,需要社会托举,更需要规则兜底。一方面,应持续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强化相关法律条款的明确性与可操作性,为见义勇为者提供清晰且切实的保护;另一方面,则需要社会舆论多为好人好事撑腰,用善意支援善意,呵护见义勇为的种子。

制度上的保障、情感上的托举,是对每一位勇敢施救者的负责,也是对良好社会风尚的守护。当“好人有好报”照进现实,才会有更多善意被播撒开去。(夏楠)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