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同事的含“真”量
近日,话题“有没有人懂‘初代同事’的含金量”引发关注,也一下带火了“初代同事”这个概念——刚刚步入职场时认识的那一批同样青涩、热血又彼此不设防的同事,也被称为“职场发小”。
一些网民纷纷怀念和初代同事之间的流金岁月。“我们总是一起工作,也一起挨骂”“每天都是同事骑着小电驴带我去上班”“那时候我们都很菜,但也都很真”……初代同事,正在成为年轻人集体记忆中的一段温柔时光。我也是这样,哪怕到现在,和几位初代同事还有一个群。虽然早都不在一个地方,但还是有事没事往群里丢几个自以为好玩的链接,聊一聊八卦和带娃趣事。这个初代同事的“小职场”,比任何一个工作群都舒适,没有任何拘谨,是一个释放压力的小天地。
之所以怀念初代同事,恐怕和那个特殊的人生阶段有关。刚入职场的年轻人,都还没有被等级分明的职场“结构化”:对“升职加薪”没有那么强执念,还不懂“工作中保持距离”,也不知道“有话不能全说”,更没学会末位淘汰、责任分摊等职场套路。
也因此,这成了一个最真诚的年代,每个人都是彼此的成长搭子,建立了一种不可复制的稳固联接。我曾经深夜和加班同事跑大老远,只为了去吃一碗心目中最美味的牛肉面,也曾经和同事一起去和苛刻的房东斗智斗勇,这些不止是工作之外的插曲,也是我们青春和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是互相搀扶着“一起长大”的。
但平心而论,职场全貌却未必是这样。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人与人之间被层层的职责、利益、权力、评价体系包裹起来,曾经那种简单的信任和亲近感,不再轻易出现。要考虑对方是不是竞争者,要顾及上下级关系,要注意说话分寸和情绪管理。于是精致的、疏离的留白,取代了质朴的、笨拙的莽撞。职场变得很“整齐”,距离被精准拿捏,却少了很多冲动和惊喜。
年轻人对初代同事的念念不忘,其实代表着一种共通的职场期待:在高度标准化和精细化的工作系统中,人与人之间仍然可以保有一些真诚的连接,安放无需利益算计的信任与默契。
这或许也是提醒:职场不应只有“目标牵引”“末位淘汰”这些冷峻术语,也不必盲目迷信“狼性文化”与管理学里各种令人炫目的概念。打造一种更具温情和柔性的组织结构,形成一种彼此支撑、相互坦诚的企业文化,或许才是唤醒年轻人热情、激发工作潜力最有效的路径。
在追求制度化和绩效提升的同时,企业组织也应重新思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应如何被安放。真正可持续的“团队”,不仅依靠流程推动与结果导向,更需要保留情感连接的空间,让独属于初代同事的纯粹,有机会被普及和推广,成为一种理想的职场人际范式——不只追求含金量,也要保持含“真”量。(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