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每家两公斤剩菜剩饭,“年年有余”不该如此表达

 2025/2/3 9:48:19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唐海萍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除夕夜的团圆宴余温尚存,家家户户的冰箱却已开启了超负荷模式。有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每户家庭平均能产生近2kg的剩菜剩饭,“做一顿吃三天”是常有的事儿。还有网友戏称,所谓年味儿,其实就是剩菜剩饭的味儿。(2月1日 荔枝新闻)

从文化传承的视角看,春节丰盛的饭菜体现了对节日的重视,饭菜有剩余则寄托着对“年年有余”的美好期盼。一桌精心准备的年夜饭,承载着对团圆的期盼、对丰收的敬畏,以及"有余"哲学的生活实践。对经历过物质匮乏的老一辈而言,丰盛的餐桌是生活改善的具象见证——从前"年关难熬"的困顿,化作今日满桌佳肴的底气,既是对客人的热情款待,更是对生活的祝愿。

然而,在现代社会语境下,过度剩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带来健康隐患。虽说年夜饭的菜量很难做到可丁可卯,但“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不该具象化为冰箱里堆积如山的剩菜保鲜盒。每份食材从田间到餐桌,倾注无数人心血,丢弃剩余食物,是对劳动与资源的双重浪费。更令人忧虑的是,隔夜菜中亚硝酸盐的累积、冰箱细菌的滋生,正在将这份“年年有余”转化为健康隐患。

团圆宴的真谛在于家人围坐时的欢声笑语,而非杯盘狼藉的排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复烹剩菜是应对饥馑的无奈之举;在物质丰裕的当代,过度的餐食烹饪正成为一种负担。因此,我们既要尊重和传承“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和文化传统,保留节日美食丰盛的特色;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树立节约意识,避免过度准备食物。我们在重塑节日餐饮文化时,并不是对于传统的摈弃,而是文明演进的必经之路。

遏制节日餐桌浪费还需多方合力遏制。餐饮行业应积极推行"光盘行动",提供小份菜、半份菜等选择,并在菜单上标注建议用餐人数,引导顾客理性点餐。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父母应以身作则,从小培养孩子珍惜粮食的意识。此外,科技创新也能为解决食物浪费提供新思路,如开发智能点餐系统、食物共享平台等。如此一来,才能让节约粮食成为全民共识,让节日餐桌既充满温情又不失文明。

家庭团圆的温情与"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不应通过食物浪费来表达。当我们学会用恰到好处的丰盛传达情义,这份跨越千年的团圆滋味,才能真正历久弥新。

来源: 红网 唐海萍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