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儿童手表不该成为玩具

 2025/5/18 10:11:39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陈蕊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5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官网公开征求对《儿童手表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标准对电池安全、网络安全、网络沉迷防治、付费管控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在网络安全部分提出手表不可预置生成式语音问答应用程序。

曾几何时,儿童手表是家长心中的“安心神器”——精准的定位功能让走失风险大幅降低,简单的通话设计确保紧急情况下的即时联络。这种纯粹的功能定位,恰恰体现了科技产品服务于儿童成长需求的本质。然而,如今的儿童手表早已“面目全非”:不仅集社交、游戏、支付、拍照搜题于一体,甚至成为不良信息的“温床”。原本的“安全工具”正在异化成“迷你智能手机”,甚至沦为资本收割儿童流量、诱导消费的“玩具”。

社交聊天、短视频推送、内置游戏、在线支付……这些看似“高大上”的功能堆砌,实则是一场精心的商业算计——通过培养低龄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娱乐依赖,构建起一条从儿童到家长的完整变现链条。

在这场疯狂的功能竞赛中,最基础的儿童保护底线正在被践踏:一些缺乏严格审核的APP被装入手表,色情擦边内容伪装成“科普知识”,还存在诱导消费的陷阱。而这种功能异化带来的危害远不止于金钱损失:过早接触成人化信息会导致儿童心理早熟,碎片化的娱乐内容更会严重损害专注力发展。在基础定位技术趋于同质化的市场环境下,厂商们陷入了“创新内卷”的怪圈——既然无法在核心安全功能上实现突破,便转而用娱乐化、社交化来包装产品。这种饮鸩止渴的“焦虑式创新”,本质上是用儿童注意力换取商业利益的危险游戏。

令人不齿的是,某些厂商深谙儿童心理弱点,刻意在产品中植入“好友圈”“步数排行榜”“虚拟勋章”等社交攀比机制。这些设计让本应简单的定位工具异化为“小学生的社交战场”,不仅催生了校园中的数字鸿沟,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孩子们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当一块手表的功能从“妈妈能找到我”变成“我的皮肤比你酷”,我们不得不质疑:这究竟是在服务儿童,还是在驯化消费者?

除此之外,支付功能的滥用更是暴露了行业的道德失范。这种对儿童非理性消费的变相纵容,本质上是一种商业伦理的堕落。当企业把盈利建立在利用儿童认知缺陷之上时,所谓的“智能科技”不过是一件包裹着糖衣的工具。在数据至上的互联网逻辑下,儿童不再是需要特殊保护的群体,而只是流量版图中待开发的“新大陆”。这种扭曲的商业逻辑若不加以遏制,最终买单的将是整个社会。

《儿童手表安全技术要求》是必要的监管介入,但仅靠技术标准远远不够。真正的症结在于,行业是否愿意放弃短期利益,真正以儿童成长需求为核心。儿童产品开发者应当建立“技术克制”的自觉,在每一个功能设计前扪心自问:这究竟是在满足儿童的真实需求,还是在创造伪需求?是助力成长,还是透支未来?毕竟,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重要的标尺之一是它如何对待最弱势的群体。

来源:红网 陈蕊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