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保障课间15分钟,重点不在时长

 2025/7/1 8:40:19 《科学时评》 作者:光明网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光明网评论员:让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延长课间时间成为实现“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一项重要举措。去年以来,全国20多个省份实施了“课间15分钟”微改革。有媒体调查发现,小学阶段总体实施较好,初中阶段效果相对不佳。

分析原因,有的学校15分钟课间在课程表上有,实际并未落实;有的学校压缩午休时间;有的学校以安全顾虑为由限制学生课间上下楼、去操场活动。同时有中学生反馈实施课间改革后导致时间紧张、压力提升,比如每天最后一个课间被拿掉,两节课成了连堂,让学生感到“吃不消”。

“流于纸面”“零敲碎补”“限制活动”……在一些学校里,公众期待中的“课间15分钟”似乎没有完全还给孩子,“课间圈养”的梗阻仍在。

延长5分钟时间,看似不多,可对于学校而言,需要计算的不仅仅是该从哪挤出这部分时间,还有本可用于提高学生分数的“时间成本”,以及降低校园安全风险的“管理成本”。

年级越高,考试分数、升学人数等“唯分数论”观念对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压迫感越强。课间增加5分钟约等于放弃再讲一个知识点、两道错题,或者少了一个随堂小测,而多出来的时间能否高质量地用于丰富学生课间活动,则有赖于学校的主动作为。在近年来校园安全事件导致家校矛盾升级的背景下,不少学校开始产生“安全焦虑”,不敢放手给予学生更多的活动自由,这也导致了一些学校采用延长课间时间,却限制活动空间的“对策”。

“将课间还给孩子”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作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如果相关主体过不了认知关、安全关,政策好意就难以得到真正发挥。那么无论是公众关注的课间15分钟,还是既有的课间10分钟,恐怕都难以得到保证。

此前有媒体报道,有些中学生因为课间休息时间有限,再遇老师拖堂,不得已养成了憋便习惯,形成便秘隐疾,只能使用对肠道产生刺激作用的药物,对身心健康都造成伤害,显示了对课间时间急剧压缩的一个极端结果。而更多的“小豆芽”“小眼镜”“小胖墩”则需要走出教室、走进阳光,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寻回精神上的“松弛感”与蓬勃朝气。

“课间15分钟”看似是“微改革”“小切口”,却与“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等中央意见一样,折射的是育人导向转变的“大主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点点克服教育功利化、短视化,逐步在教育系统内部构建综合、多维的教育评价体系,同时通过清晰的校园安全责任划定与法治保障,让学校能放开手脚,也让学生们的课间能充满勃勃生机。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