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冀时办”只许好评,政务服务不能自欺欺人
邹欣洋(云南财经大学)
7月1日,有网友反映,河北省的统一政务服务平台“冀时办”一星和二星的“不满意”评价无法提交,只能打三星以上的“满意”评价才能提交。记者发现,网友反映的问题的确存在,不仅如此,打出的评价也无处可寻。(7月3日《齐鲁晚报》)
“冀时办”寓意“及时办”,其客户端和小程序在突出位置展示着“为美好生活加速”的口号。作为服务群众的政务平台,本应聚焦解决办事痛点、难点,却被曝出评价机制存在“卡脖子”问题,着实令人意外。政务服务平台设置评价功能,目的在于收集群众的真实反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服务。可如今“冀时办”的评价系统却沦为“好评收割机”,只收好评,拒收差评,这不是自欺欺人是什么?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评价机制问题,还有网友反映平台存在页面卡顿、智能问答失效等功能缺陷,暴露出更深层的服务短板。
事实上,早在2024年1月就有网友反馈类似问题,为何时隔一年半仍未解决?这背后反映出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漏洞,更是服务意识的淡薄和责任担当的缺失。政务服务平台的评价功能,本应是群众表达诉求、监督服务的重要渠道,也是政府感知民情、改进工作的宝贵窗口。“冀时办”人为设置障碍屏蔽差评,本质上是剥夺了用户的监督权利,与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初衷背道而驰。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一旦被公众识破,只会严重损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形象。
政务服务搞“好评滤镜”,不仅违背了评价机制的初衷,也让群众的监督权沦为摆设。群众之所以给出差评,往往是因为在办事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希望通过反馈推动问题解决。可如今,差评被“拦截”,诉求无人理会,群众的不满情绪只会积少成多;政府部门听不见真实声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优化服务便成为空谈,平台的服务质量恐将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政府与群众间的信任纽带将逐渐松弛,政策推行也会因缺乏民意基础而举步维艰。
当然,我们不排除评价系统故障存在技术因素,但无论成因如何,相关部门都应第一时间回应群众关切,迅速整改到位。同时,要深刻反思问题产生的根源,重构以民为本的服务逻辑,加强对政务服务平台的管理和维护,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让用户的意见“有处说、有人听、有回音”,才能让评价功能回归初心。
政务服务的优劣,最终评判权在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手中。堵住差评的嘴,粉饰出来的“满意”只能是自欺欺人的泡影。“冀时办”若想真正兑现“为美好生活加速”的承诺,就必须敞开胸怀听批评、脚踏实地解难题。否则,失去民心,再“漂亮”的数据也是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邹欣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