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小便门”天价赔偿案暴露家庭教育短板

 2025/9/15 13:47:38 《科学时评》 作者:北京青年报 叶祠路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叶祠路

9月12日,上海市黄浦区法院对海底捞“小便门”名誉权及财产损害赔偿案作出一审判决。这场源于两名17岁顾客在海底捞门店包间实施不当行为及视频传播事件的法律纷争,最终以220万元的天价赔偿画上了沉重的句号。

今年2月24日凌晨,唐某与吴某在海底捞包间用餐后,竟先后站上餐桌向火锅内小便并相互拍摄视频。三天后,这段视频被上传至朋友圈并迅速引爆网络。海底捞方面不得不采取销毁餐具、全店消毒等极端补救措施,并对事发时段4109单客户进行全额退款和10倍补偿。法院最终认定,两名未成年人共同故意实施侵权行为,需承担赔礼道歉责任,其父母因未尽监护职责,被判赔偿餐具损耗及消毒费13万元、经营及商誉损失200万元、维权支出7万元,共计220万元。

这起案件首先暴露出家庭教育中最基础的规则意识培养缺位。17岁已是具备完全刑事责任的年龄,但涉事少年对“向食物小便”这一行为的违法性认知仅停留在“知道不能做”的表层,却缺乏对“为何不能做”的深层理解。这种认知断裂折射出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品德的关注不够,当家教对话中他人权益长期缺席,孩子对规则的敬畏感就会悄然流失。

其次,这起案件折射出数字时代家庭教育中数字素养培育的严重滞后。涉事少年能熟练使用手机拍摄视频,却对网络传播的破坏力缺乏基本判断;他们深谙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规律,却对公序良俗毫无敬畏。这种技术能力与社会认知的割裂,正是数字原住民面临的普遍困境。

在算法推荐主导的注意力经济时代,青少年将现实行为转化为网络表演已成新常态,但一些家庭的教育仍停留在“禁止玩手机”的简单管控层面。当网络行为规范成为家庭教育中的真空地带,孩子们只能通过试错来建立数字世界的规则认知。这起案件中,少年们显然未能预见其恶作剧会演变为全网热议的网络暴力事件,这种认知偏差正是数字素养教育缺失的直接恶果。

最后,这起案件撕开了监护责任落实的形式化面纱。虽然《民法典》明确规定监护人需为未成年人侵权行为担责,但现实中许多父母仍固守“孩子还小”的保护主义叙事。涉事父母在庭审中的辩解,暴露出监护责任的认知误区:他们将监护权简单等同于物质保障,却忽视了行为引导和价值观塑造的核心职责。当家庭既未培养孩子的规则敬畏感,又未能构建有效的行为约束机制,最终使得未成年人在突破底线时缺乏必要的制衡力量。

两名少年在实施不当行为时,父母显然未能及时察觉并制止,这种监护缺位使得违法行为得以持续升级。法院判决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不仅是对受害企业的补偿,而且是对监护责任的强化——它明确宣告监护权不是免责特权,而是需要切实履行的法律义务。

220万元的判赔,捍卫了企业经营权利,也向社会敲响了警钟:教育的缺失终将由社会偿还。当更多家庭能从这天价赔偿中读懂监护责任的重量,我们才能期待下一代在敬畏规则中成长,而非在突破底线后付出惨痛代价。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