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环十三郎”再肇事:名人滤镜盖了什么?
卢潇 (山东大学)
10 月 4 日,北京交警通报的 “陈某负事故全部责任” 结论,让前一日知名车评人陈震驾驶劳斯莱斯闪灵发生的车祸尘埃落定。这场发生在海淀区朱各庄路与万寿路交叉口的事故,本应是一堂严肃的交通安全公开课,却在舆论场中呈现出令人不安的讨论偏差 —— 比起 “全责” 背后的违法本质,更多目光起初聚焦于百万豪车的损毁程度;比起被撞飞至绿化带的白车司机安危,网友更热衷盘点这是陈震的第四台劳斯莱斯。这种错位的关注,恰恰暴露了名人滤镜对公共安全议题的遮蔽。
回溯陈震的公众形象,“二环十三郎” 的标签始终如影随形。2005 年至 2006 年间,他以 13 分钟跑完 32.7 公里北京二环的 “壮举” 得名,即便当时已被治安拘留并罚款,这一危险行为却长期被包装成 “车技传奇”,成为其积累知名度的重要资本。这种对违法飙车行为的浪漫化解读,本身就埋下了对规则漠视的种子。如今车祸现场目击者证实,陈震驾驶的闪灵 “逆行超速行驶,将白车撞飞几个车道”,这种危险操作与当年的飙车行为本质上一脉相承,只是当年的侥幸未酿大祸,如今的违规则直接造成两车损毁的后果。当 “年少轻狂” 的标签被反复使用,公众对违法成本的认知便会不断模糊,这绝非交通安全应有的价值导向。
更值得警惕的是名人光环下的认知扭曲。事故曝光后,网传照片中劳斯莱斯面目全非的车头、弹出的安全气囊成为讨论焦点,“百万维修费” 的猜测刷屏评论区,而被撞白车司机的受伤情况却鲜有人追问。这种 “重豪车轻人命”“重八卦轻责任” 的倾向,在陈震的公众身份加持下愈发明显。作为《萝卜报告》创始人,他的言论和行为影响着千万车友,但其过往关于保险的争议言论更显责任缺位 ——2023 年他曾公开表示 “只买交强险,因自己开车规矩”,即便补充了 “仅适合自己” 的说明,但其行业权威地位仍可能让粉丝将 “不买商业险” 解读为 “技术自信” 的象征。此次事故中,若网传 “未购商业险” 属实,不仅意味着他需自行承担百万损失,更暴露了对事故后果的预判不足,这种侥幸心理对追随者的误导可想而知。
车评行业本应是交通安全的传播者,而非规则边界的模糊者。此前某百万粉丝车评人编造刹车故障谣言的案例已经警示,行业内部分人正将 “流量至上” 凌驾于专业责任之上。陈震的特殊之处在于,他既拥有 “二环十三郎” 的传奇滤镜,又具备 “专业车评人” 的权威背书,这种双重身份使得其行为的示范效应被放大。当专业人士自身突破规则红线,当 “开车规矩” 的自我标榜与 “逆行全责” 的事故结论形成反差,损害的不仅是个人信誉,更是公众对整个行业的信任。
公众在这场舆论中同样需要反思。部分粉丝以 “人没事就好”“谁都有失误” 淡化违规性质,忽视了逆行超速可能造成的致命后果。交通安全从无 “名人豁免权”,交警通报 “陈某” 的中性表述,恰是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好注脚。
剥去劳斯莱斯的豪车光环与车评人的名人滤镜,这场事故的核心不过是一起普通典型的交通违法事件。它真正的警示意义在于:无论拥有多少专业技能、积累多少社会声望,都不能成为漠视规则的资本;无论面对何种名人八卦、豪车噱头,公众都应守住 “安全至上、违法必究” 的认知底线。唯有如此,类似的事故才不会沦为下一次流量狂欢的素材。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卢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