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高校教室装人脸识别监控,有无其他更合适的选项?

 2024/10/27 10:03:15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童婉乔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童婉乔(中国传媒大学)

近日,某高校在全校教室安装高清摄像头和录音设备的行为引发争议。最新媒体报道显示,目前该校大部分教室前后安装了双摄像头。网传此举是为了方便“双一流”高校评估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此,校方回应称,安装监控设备的目的是为了监督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的情况,属于上级要求,且信息内部使用,“很多学校都这样做”。然而,这一操作引发师生和网友的质疑:人脸识别监控进入高校活动区,是否真的有必要?

公共场所的监控设备该如何安装?在哪些位置合适?如何设置使用权限,确保信息安全?这些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社会议题。随着互联网普及和科技发展,技术手段对社会治理的支持作用愈加明显,但技术的使用应当合理、合法。即便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公域与私域的界定不应模糊,相关信息仍需受到法律保护。为了实现社会的长足发展,除了功利判断,还必须强化道德层面的考量。

在高校教室内安装监控摄像头,放大了公众对高科技监控手段的质疑,也让人对法律的适用性有了进一步探讨。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且需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并设置显著提示标识。收集到的个人图像或身份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不得用于其他用途,除非取得个人单独同意。这样看来,高校以“监督学生学习生活”为目的安装摄像头的合法性值得商榷。大学校园属于相对明确的生活群体范围,将人脸识别系统深入到教室,反倒可能压抑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影响大学校园的健康发展。

那么,校园监控应当安装在哪里?合理识别安装位置尤为关键。操场、楼道、食堂等活动密集区域需要实时检测情况,保障安全秩序,可合理配置监控;校门、各出入口和室外通道出于安保需要,也可安装监控设备。设立独立的自习室并配置监控来监督学习情况、实现教学目标,且提前告知、取得学生同意,也较为合情合理。然而,提高课堂质量的技术路径本就多样化,并不局限于“人脸识别”一种形式。当前,多种教学辅助“教室助手”被应用于教学中:课堂上学生使用电子设备的情况可通过热源感应监测,学生是否认真听讲可借助随堂问答等方式辅助,技术手段丰富多样。

人是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而技术仅是辅助工具。工具的运用需贴近实际场景,符合师生的实际需求与情绪。高校若想提高教学质量,仅从技术手段来看,就有很多选项。什么才是最优解,还需融入学习场景、倾听师生反馈、综合权衡、科学决策,切勿本末倒置。“质量”过不过关先不论,但若缺少理性考量,才会真正得不偿失。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