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年级主任多次让学生砸手机手表,最怕说这是“负责”

 2025/4/2 10:19:51 《科学时评》 作者:光明网-时评频道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作者:夏研

3月22日,四川省射洪市绿然学校一学生在“问政四川”平台反映称,2024级年级主任何某多次把班上同学的手机让同学给砸了,“我的这款1900的手表在11月份,他让我把手表砸了。”该学生表示,想让何老师赔钱,“毕竟这手表也是我父母送我的生日礼物。”

3月27日,射洪市12345政府服务热线受理中心在“问政四川”平台上回复称,该教师未能控制好自身情绪,已作了相应赔付;市教育体育局已责成学校充分认识此类问题的严重性,后续在处理类似事件时重视方式方法,既维护好班级秩序与规则的严肃性,也充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做到教育方式合理、恰当、人性化。

砸手机又砸手表,这属于故意损毁财物。人们不必用“学校”“教师”为这种行为加一层“保护色”,这本质上就是一种严重的法律问题,和体罚类似,并不因为发生在学校,就不算人身伤害了。所以仅仅当作老师未控制好情绪、以赔偿了事处理,颇有点处置力度不足的观感。

对于这种行为,从法律常识上看并无多少疑义。倒是有一种意见在互联网上声量不低:这位老师是负责的,他在认真地管学生。

“管学生”倒是没错,但是不是“负责”,却得打一个问号。手段即意义,所谓“初衷是好的”并不能为行为失格辩护。如果老师砸手机手表是“负责”,那么循循善诱又算什么呢?“先没收再返还”“先没收通知家长”这种柔性一点的措施又算什么呢?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里强调,教师、学校对学生的违规物品可以予以暂扣并妥善保管,在适当时候交还学生家长,可见这才是正确处理方式。把粗暴当“负责”,把侵犯权益当“负责”,那“负责”的门槛未免也太低了。

不过这样的思维并不罕见,类似的新闻中总不乏这样的声音。就像前不久不少高中纷纷表示采取双休,也有声音表示反对,甚至认为是“胡闹”。这都是类似的心态,对柔性的、人性的管理措施抱有敌意;相反,对刚性的、压抑权利的却充满崇拜,认为这才是管用的、“负责”的。

教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是让一个学生更加善良,更加懂法,更尊重他人,还是相反?其实,觉得砸手机才是负责的声音,其心情不难理解——为了分数,其他一切都可以“牺牲”。但这终究是教育的异化,无论如何,教育的终点不是只有分数,更不是摧残人格。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类似事情上学校也同样有责任。《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里就强调,“实施教育惩戒应当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学校制定校规校纪,应当广泛征求教职工、学生和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下称家长)的意见;有条件的,可以组织有学生、家长及有关方面代表参加的听证。”

那么学校是否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定,又是否对教师行为进行了干预?学校如果不闻不问,在管理上任由教师自由发挥,甚至传导压力,倒逼教师做出出格行为,这些或许才是更加根本的原因。

总之,人们不应为粗暴的管理方式叫好——行为上的粗暴,必然意味着管理上的漏洞,现代教育已经发展这么多年,不能还总是诉诸棍棒式的原始模式。教育终究是个种瓜得瓜的过程,如果把在学生面前展示野蛮粗暴当作“认真负责”,那社会得到的教育成果、培养出的人格面貌,也一定是类似的。(夏研)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