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人工智能就业热背后的冷思考

 2025/4/10 10:23:01 《科学时评》 作者:光明网-时评频道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作者:孔德淇

2025年春季招聘季,人工智能毫无悬念地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社交媒体上,“AI岗位薪资领跑”“文科生能否搭上AI快车”等话题热度爆棚;在企业展位和高校双选会上,“算法工程师”“大模型研究员”等AI相关岗位前人头攒动;浙江等地的春招会上,半数岗位围绕算法与模型研发展开……这股由技术革命催生的就业热潮,既展现了产业升级的活力,也暗藏人才结构失衡等隐忧。

随着AI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企业招聘愈发细分,算法工程师、硬件加速器研发、多模态数据工程师等岗位大量涌现。这些岗位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顶尖的算法创新能力,还要求他们对具体应用场景有深入理解。比如,不少企业增设“合规专家”岗位,应对数据隐私与伦理风险,这体现出AI行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也表明AI正从实验室走向各行各业,推动就业市场向多元化、跨领域方向发展。

尽管AI岗位高薪诱人,但背后的人才缺口十分严峻。2024年,全国人工智能专业在校生仅约4万人,而行业缺口高达500万。为应对产业需求,很多高校加速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在扩招计划中聚焦“AI+智慧治理”等交叉领域,清华、北邮等高校开设AI通识课与专业融合课程。然而,高校AI专业报考人数大幅增加,但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脱节,许多毕业生理论知识丰富,却缺乏实际应用场景的实践经验——AI人才培养,亟待从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转向“问题驱动”模式,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开展项目实训,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提升技术落地能力。

AI就业热的另一面,是技术替代与伦理风险的阴影。一些中小企业开始用AI替代自动客服、数据标注等基础岗位,使得低技能劳动者面临失业风险。同时,AI面试官、简历优化工具虽提升了招聘效率,却可能因算法偏见加剧就业不公平。某高校研究发现,AI简历筛选系统可能因训练数据偏差,对特定群体产生歧视。这警示我们,在追求技术红利的同时,必须兼顾人文关怀,避免“效率至上”侵蚀就业公平。

当下,AI热潮能否持续仍有待观察。一方面,在资本的追捧下,部分企业盲目扩张AI业务,造成岗位虚火;另一方面,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尚未解决,高端人才主要依靠“高薪挖角”,而非自主培养。若教育体系无法输送高质量人才,产业升级可能陷入“空心化”危机。此外,AI伦理、数据安全等岗位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可能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潜在隐患。同时,从产业视角出发,企业在高薪抢人的同时,也亟待构建可持续的人才生态。

AI就业热潮是技术革命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的体现。对于个人而言,既需保持敏锐,抓住跨界机遇,也需时刻保持冷静,避免盲目追逐风口而忽视核心竞争力的沉淀。(孔德淇)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