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小码女装“横行”,时尚“歪风”何时休?

 2025/4/15 10:29:32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李馨媛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李馨媛 (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店主解释为何女装越做越小#这一话题在微博引发热议。视频中,一位女店主拿着一件小码女装直言:“衣服做大,小码女生不会买;衣服做小,大码女生穿上反而能制造惊喜。”(4月13日 中国蓝新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女装尺码越来越小已成为潮流。曾经轻松驾驭的尺码,如今却仿佛专为“纸片人”定制,小码女装的“横行”,表面上是服装行业的一个尺寸现象,实际上反映出时尚发展已经“走歪”,背后隐藏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小码女装的流行,离不开商业利益的驱动。商家发现,同一块布料能生产更多XS码服装,用料减少的同时,利润空间却在扩大。预售模式的普及更是让商家减少了库存积压的风险,即便退货率高达70%-90%,在他们看来也是可以接受的成本。至于“故意做小尺码,让大码消费者误以为能穿从而产生惊喜”的营销话术,则将消费者当成了随意糊弄的对象。这种短视的逐利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的诚信基础,也让消费者对品牌失去信任。

其次,社交媒体与畸形审美也是这一现象的帮凶。“白幼瘦”审美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甚嚣尘上,“BM风”“女团风”等潮流把“穿小码=自律”的错误观念深深植入大众脑海。实体店塑料模特那令人咋舌的50cm腰围,像一道无形的枷锁,紧紧箍住了女性的自信,让身材焦虑弥漫在每一次试衣间的沮丧中。为了穿上那些小码衣服,不少女性陷入极端减肥的漩涡。与此同时,女装设计严重异化,上衣短得遮不住基本需求,裤长却夸张得离谱,口袋则成了纯粹的装饰品,完全背离了服装应有的功能性,女性似乎不再是穿着衣服生活的主体,而成了展示这些怪异时尚的工具。

与此同时,行业标准的滞后与监管缺失,让小码女装的“横行”更加肆无忌惮。现行的《服装号型》国家标准仅为推荐性,缺乏强制约束力,这就导致同是M码,在不同品牌间的最大差异竟达十几厘米。部分品牌甚至随意更改尺码数据,用体重代替三维数据推荐尺码,让消费者在购买时如同盲人摸象,全凭运气。这种混乱的尺码体系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购物成本,也让她们在试衣时倍感挫败。

值得欣慰的是,消费者正在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用实际行动反击“尺码霸权”。她们纷纷转向男装或中性服饰,寻找实用的设计,大码女装市场规模突破千亿,也展现出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此外,消费者还通过退货、公开吐槽等方式,倒逼行业反思和改进,对“尺码欺诈”等行为进行声讨。

时尚的初衷本应是展现个性、提供舒适,而不是用尺码来制造焦虑和歧视。我们期待商家能够摒弃短视的商业行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行业能够尽快完善标准,加强监管力度;社会能够倡导多元审美,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时尚中找到自信。只有这样,时尚才能回归正轨,真正为每一个人服务,而不是让人为衣服改变。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