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肉制品掺假违法线索就是为监管助攻
唐山客
针对制售假劣肉制品问题,近日,北京启动为期10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肉制品掺杂掺假、以假充真、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即日起至今年底,北京市市场监管局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肉制品违法线索,如发现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市民可随时拨打12315、12345热线或向属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市场监管部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肉制品违法线索,发动市民参与治理行动,传递出一个鲜明信号:打击肉制品掺假违法行为,不能仅靠监管部门单打独斗,公众监督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市民提供的每一条线索,都是对监管治理的精准“助攻”,有利于织密食品安全防护网,提升监管治理效能。
肉制品掺假违法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原因在于其隐蔽性强、监管难度大、监管成本高。面对藏在暗处的肉制品掺假违法行为,监管部门的力量存有明显的局限性。正因如此,发动群众监督就成为破局的关键。
群众监督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人、知情人监督,一种是消费者监督。在食品生产经营领域,内部举报人往往掌握着外人难以获取的核心信息。他们可能是从事肉制品加工的一线工人,亲眼目睹了掺假过程;可能是餐饮店的采购人员,清楚知道哪些供应商在提供问题肉品;也可能是物流环节的从业人员,了解问题肉制品的流通路径。这些内部人、知情人的举报,往往能直击违法行为的要害,帮助监管部门精准锁定目标,大幅提高执法效率。
消费者遍布市场的每一个角落,是肉制品流通的末端环节。尽管消费者无法准确辨别问题肉制品的成分和性质,却可以通过口感异常或明显偏低的价格对一些掺杂掺假、以次充好或来源不明的问题肉制品产生合理质疑,而这些质疑就可能成为有价值的办案线索,就可能撕开制售假劣肉制品产业链的口子。
近年来不少食品安全案件的查处,都得益于内部人、知情人投诉举报或消费者投诉举报。如果能把公众监督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就会增加无数双监督的眼睛,就会向违法者传导更大的监督压力,就会让监管治理由被动变主动,就会大幅压缩制售假劣肉制品违法行为的生存空间。此次北京市场监管局明确列出“十五个严禁”,并畅通12315、12345等举报渠道,正是为了降低公众参与门槛,让举报变得更便捷、更高效、更具针对性。
要让公众监督发挥更大作用,还需进一步完善举报激励机制和保护措施。监管部门应严格保护举报人的个人信息,畅通匿名举报渠道,并依据相关规定及时兑现举报奖励。此外,监管部门还应定期公布典型案例,瞄准问题肉制品开展消费教育,向公众普及识别掺假肉制品的技巧,引导消费者提升辨识能力和监督责任感。
食品安全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监管部门、企业、消费者和行业内部人士的共同努力。北京启动的假劣肉制品专项整治行动,把社会监督作为重要的治理要素,旨在构建起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当越来越多的内部人、知情人站出来揭露内幕,当每一位消费者都成为食品安全的监督者,就能为监管治理提供更多的“炮弹”,肉制品掺假就将进入寸步难行的境地。这样做,最终会提升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水平,惠及每一位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