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女生“微调”引争议:审美自由与尊重哪儿去了?
近日,西安美术学院某听障女大学生因长相太过完美被质疑,该学生在4月22日通过记者回应,表明其曾接受过医美项目微调。最终该话题以“被质疑长相听障女生称微调过几处”登上热搜高位。(4月22日 红星新闻)
西安美院听障女生因整容争议登上热搜,“听障”“女生”“微调”几个词共同构成热搜话题词条。这场公众议论的背后上演的不仅仅是一场审美辩论,更折射出公众讨论边界的模糊与失守、听障人士沦为标签化流量工具的现实。
“整容”这一话题的讨论早已有之,传统意义上的审美似乎更讲究“天然去雕饰”,追求的是纯天然美貌,由此整容、医美就被摆到了对立面。话题中的主人公长相精致,被人发现是后天“加工”形成的,于是很多人就好似找到了“污点”,开始群起而攻之。
“橡胶人”“满满的科技感”“一眼假”……种种言论充斥评论区,公众的关注点被转移到主人公的头发厚度、双眼皮宽度、鼻梁骨弧度,而看不到双耳失聪的她大大方方站在阳光下的自信、闪耀,于是这场讨论最终只会沦为一场浮于表面的外貌审判。
对于“美”,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而同样,每一个人也拥有自己对美的选择权利。我们呼吁审美自由、选择自由,却一次一次将键盘对准他人的外貌,审视他人的私人选择。当整容这种私人医疗行为被架上舆论的审判台,公共讨论的边界就入侵了私人的生活空间,将本该属于美容院诊室里的选择,强行拖入到网络公共广场的审判领域。
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有权要求他人自证“天然美”,又是否有权要求他人保证“天然美”?当聚光灯打在主人公的脸庞,真正需要关注的残障群体教育公平、未来发展、就业歧视等问题便被埋在光源之下的阴影里。
此外,在这场讨论中,“听障”标签既被当做引发公众围观、满足其猎奇心理的元素,又成为了强化刻板印象的枷锁。在本事件中,主人公的听障身份不但没有被得到合理尊重,反而成为论证“整容不合理”的论据,仿佛残障人士追求外貌提升是非常态化的事件。
刻意地强调其身体特征,将“听障”与“整容”组合成流量密码,反应的不仅仅是传播伦理的失范,更是对残障人士主体性尊重的消解。
真正的审美自由,不是一句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不要将他人外貌或审美选择放在公共审判的领域场;真正尊重残障群体,不仅仅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专项便捷措施,更应做到在网络平台上不将其作为满足猎奇心、窥私欲的流量话题。一个健康的社会生态,公众不应将镜头对准某个女孩的眼角、鼻梁和身体特征,而在于创造让所有人能够自由追求美与尊严的环境。
来源:红网 李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