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以“退学”要挟订购校服:教育监管岂能止于表面整改

 2025/4/25 9:12:05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杨婷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留言板反映称,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一幼儿园强制学生订园服。“幼儿园园长强调不订园服,就给予孩子退学处理,校服定价为100元/套,恳请调查处理。”4月18日,南乐县委县政府督查服务中心回复表示,经调查,该网友反映的“幼儿园强制订园服”问题部分属实。已责令该幼儿园立即整改,同时组织教师开展沟通技巧培训,提升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力,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4月23日 九派新闻)

从教育局回应看,核心问题不是校方的沟通问题,而是学校将校服选择与学生受教育绑定的权利滥用。学生及家长购买校服有自愿选择的权利,利用退学要挟学生和家长,以强制手段强制消费,将教育管理权利凌驾于学生受教育权利之上,实则是试探家长对校方权威的服从程度。若仅将问题归因为教师的沟通处理方式不当,实属避重就轻。

从官方回应中,涉事幼儿园仅被要求整改,却未对责任人的问责,更未触及校服采购的透明度问题。这种表面式的处置模式,不能解决根本性校服收费问题,照此以往,涉事学校只需暂时收敛,舆论关注消退后,继续换个“自愿签字”的包装,就可以故伎重施。在现实情况中,类似“自愿订购”的隐性操作在多地幼儿园、中小学已是常见,学校提出硬性要求,老师对学生和家长变相施压,学生出于自尊心、合群等心理因素,最后让买校服成为了学生和家长不得不服从的“隐形协议”。

而当一所幼儿园敢用“退学”要挟家长时,反映的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监管漏洞。校服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统一的着装,营造平等、有序的成长环境,培养孩子的集体归属感,校服本该优先为孩子的成长考虑。近年多地学校出现校服无成衣合格标识、质价不符、学校未公开校服采购方案、学校频繁变动校服款式、学校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订购校服等问题,让买校服变了味。若每次事件都止于表面整改,却不深究背后原因、不打破违规者的侥幸心理,那教育的公平性难以保证。

根治此类乱象需要制度的完善。首先应建立校服采购强制公开机制,要求学校公示供货商资质、成本明细及比价流程,引入家长代表参与监督;其次须明确教育惩戒红线,将强制消费行为与学校评优、负责人考核直接挂钩,对屡犯者取消办学资格;更重要的是畅通低成本维权渠道,如设立独立于教育系统的监督平台。除此之外,需要建立起“校服教育”的社会共识。教育局至学校应该注重向家长和学生传递买校服的意义和必要性,传达买校服这一举措是优化教学的科学理念,从根本上缓解学生和家长的抵触心理,让校服发挥作用,成为优化教育的有效工具。

来源:红网 杨婷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