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促进人才供需精准对接
■“订单式”培养机制使企业提前锁定复合型人才,提升了毕业生入职匹配度,并为产业升级储备技术力量
■未来需进一步打破机制壁垒,推动项目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构建校企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
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正在全国开展。目前,教育部正在对接新一期的校企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已有1771所高校申报合作项目1.3万项。校企供需对接与就业育人紧密联系,有助于打通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全链条。
近期发布的国家层面就业相关文件强调,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四稳”,在继续强调“稳就业”的同时,明确提出“稳企业”的要求。稳就业的关键是保市场主体,更直接地讲,稳企业就是稳就业。目前,不少高校以“学科专业优化+定向人才培养”为主线,打造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将就业工作从末端疏导转向前端育人环节渗透,努力构建“培养—实习—就业”一体化生态,促进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
企业是最活跃的科技创新主体,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脱节,是当前制约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的因素之一。近年来,国家持续丰富产教融合政策体系,校企双方不断推进合作走向深入。通过加强供需对接,企业优化研发体系有了人才支持,进而驱动研发模式变革。例如,企业将生产难题转化为高校研究课题,实现“问题导向型研发”,不但可以控制研发成本,显著降低企业研发试错成本,还缩短了技术迭代周期,实现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加速。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的双向流动,有利于促进理论前沿与工程经验碰撞,确保人才技能与岗位需求无缝衔接。另外,“订单式”培养机制还能使企业提前锁定复合型人才,弥补企业人才短板,提升毕业生入职匹配度,并为产业升级储备技术力量。企业只有提升自身发展能力与创新活力,才能夯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微观基础。
目前,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深层症结待解,比如企业参与主体不均衡,中小企业参与度不足;领域覆盖不均,重点领域和人工智能等热点领域合作占比不足;校企合作的深度有限,部分项目依赖短期协议,缺乏学分互认、质量评估等制度保障。未来,需进一步打破机制壁垒,激活多元主体动能,推动项目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构建校企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三链融合”。
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应将教育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融入人才培养和学校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其中,构建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任务。产教融合型课程基于产业需求调研,突破传统学科逻辑,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项目化教学的课堂任务,按照“任务—能力—知识”反向设计课程体系。通过绘制专业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和课程地图,高校可以系统整合专业基础课与公共基础课,构建“基础+应用+实践”的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高校要注重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懂教学、通产业”的“双师双能型”导师团队,为产教融合课程改革提供人才支撑;强化数智赋能,通过数字化课程建设平台,打通“产业需求—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教学—课程评价”各业务环节,为课程建设和实施提供优质高效的数字化资源保障。此外,高校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实现职能部门从“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转变,通过扁平化管理提高职能部门服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效率。
(作者系黄河科技学院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