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录取通知书”是否对考生造成“二次伤害”?
徐林生
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自己虽然未能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却意外收到了该校寄来的一份“未录取通知书”,内含一封徐扬生校长的亲笔信和一个印有该校校徽的精美小礼物。(7月27日 湖北广播电视台)
信的内容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招生办公室谨以此信,向你转达徐扬生校长的深切关怀与真挚寄语,感谢你为追求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希望这封信能拂去些许失落,注入前行力量,愿能温暖相伴。
对此,网友看法不一。有网友说,“感受到了校长的温暖。”“连拒绝都这么有仪式感!”也有网友质疑这是多此一举,“让人白高兴一场,感觉像二次伤害。”“有点‘扎心’的关怀,收到可能更难受了。”
资料显示,该校已连续十年向未录取考生寄送“未录取通知书”。据澎湃新闻2015年8月25日报道,校方就此解释说,这是“徐扬生校长的想法”,目的“是对所有信赖(学校)的学生及家长们的答谢。”且只寄发给第一志愿报考该校的考生。收到这份特殊“通知书”的考生,有的说感动,有的认为让自己更加失落。
给未被录取考生寄送含有致谢、鼓励内容的信函,在西方国家高校较为常见。在国内,至今仅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给考生寄“答谢函”。虽然校方认为此信函不是“未录取通知书”,但考生及网友的说法通俗易懂,不乏调侃,被广泛接受。
校方的初衷看似无可厚非,毕竟多一分诚意和鼓励,就多一分安慰和温暖。移动互联时代,在人文关怀依然值得珍视的今天,一所高校校长坚持十年给未被录取的考生写亲笔信,表达感谢、勉励之情,诚意十足,难能可贵。
问题是,在高考竞争激烈的前提下,这种关怀和鼓励能被多少考生真心接受,值得关注。从过去10年考生反馈分析,认为此举是多此一举的观点,似乎获得更多网友点赞。换句话说,收到“未录取通知书”而“感动”的考生很少,感觉难受的更多些。
高校给未被录取考生发“答谢函”,或许符合欧美国家的教育理念,但在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的我国显得有些“水土不服”。特别是填报高考志愿依然十分关键时,如果考取理想成绩却未被心仪的第一志愿高校录取,可能导致系列不利后果,甚至不得不选择复读。这种情况下,期待一众考生收到“未录取通知书”时“被感动”,恐怕勉为其难。
可见,考生已在网上知悉自己未被录取时,高校仍然给考生寄发“未录取通知书”,意义不大。假如高校坚持认为有必要,建议在考生填报志愿时增加一栏:是否愿意接收“答谢函”,将接收“未录取通知书”的选择权交给考生,而不是由校方一厢情愿发出。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徐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