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KTV变身自习室,需求定义空间

 2025/10/16 15:05:44 《科学时评》 作者:浙江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如今多地KTV包厢出现新样子:包厢里,有人摊开课本写作业,有人对着电脑改文档,累了还能吼两句放松。这种“KTV变自习室”的转变,不是简单的消费猎奇,而是青年人消费需求倒逼与传统业态自救形成的共振,更藏着空间价值重构的深层逻辑。

青年人为什么要去KTV自习?说白了,追求“性价比”。当下,要找个安静又划算的学习地方可不容易:图书馆座位得靠抢,去晚了没位置;付费自习室按小时计费,日均花费几十上百元。反观KTV,非高峰时段的套餐往往几十元钱就能包大半天,独立包厢隔绝干扰,空调、插座等基础配置齐全,部分门店还附赠水果拼盘,更关键的是学累了还能唱歌跳舞释放一下压力,完美契合年轻人“学习+情绪释放”的双重需求。正如有学生调侃:“在图书馆卡壳几小时的论文,在KTV激情开麦亮嗓子后,灵感爆棚。”

对KTV而言,这场转型更是“逼出来的自救”。目前大批KTV面临经营困境,很多门店的歌单更新频率低下、曲目不全,用户体验大打折扣,客户流失严重;再叠加租金成本高企等因素,传统的经营模式已难以为继,与其场地闲置,不如“转换思路”,试着迎合不同用户的新需求。把白天的包厢改成自习室,既能盘活闲置的资源,又能吸引一批需要自习的人,相当于为门店开辟了新的盈利渠道。

更具价值的是,这场转变突破了“空间功能固化”的思维定式。过去我们默认,KTV=娱乐、自习室=学习,空间与功能强强绑定,界限分得很清;如今,KTV能兼顾唱歌与学习,书店既能看书也能喝咖啡,电影院除了放电影还能办讲座。这些变化点出一个道理:空间的价值不取决于它本该是什么,而取决于“用户需要它是什么”。这种以需求定义空间的思路,不仅为KTV这类传统行业提供了破局参考,更能让城市空间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最终服务于大众的生活。

说到底,KTV改当自习室,不是简单地“换个玩法”,而是给所有传统行业一个启发: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闲置资源里藏着新机遇,对年轻人来说,这是用更实惠的方式解决了学习与解压的现实问题;对行业来说,这是突破困境、拥抱变化的积极尝试。

未来或许还会有更多不按常理出牌的空间改造,如健身房加个阅读区、游戏厅设个临时办公位。只要这些尝试能真正帮大家解决问题,新鲜事就会变成“实在事”,最终让城市空间更灵活、生活更便利。(谢嘉亮)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