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技能工资指引让“手艺”真正成为“金饭碗”

 2025/11/25 15:34:55 《科学时评》 作者:浙江工人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人社部近日发布《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分类参考指引》(以下简称《指引》),首次为技能人才的工资定价提供了系统性参考框架。这份指引不仅是一纸文件,更是对“技能价值”的一次制度性正名——它试图用制度的力量,让“凭技能吃饭”从一句口号变为可量化的现实。

长期以来,我国技能人才的收入与其实际贡献不匹配的问题始终存在。工厂里高级技工的收入不如普通行政岗,老师傅带徒弟却难享技术溢价,这类现象挫伤了年轻人学技术的热情。《指引》的出台,正是要打破这种“重学历轻技能”的分配惯性,通过“基础类至核心类岗位最低工资按本地标准105%至200%确定”的阶梯式设计,让技能水平与工资单上的数字直接挂钩。

这份《指引》最值得肯定的,是它跳出了“一刀切”的思维,引入了分类分级的精细化理念。横向按岗位对企业的重要性分四类,纵向按技能水平分级,构成了一个立体评价体系。这意味着,一个在关键岗位上掌握高超技艺的钳工,可能比普通管理岗位获得更高薪酬认可。这种设计既尊重了不同技能的不同价值,也让“技能增收”有了清晰路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指引》提供了“最低工资”与“最低技能津贴”两种实现形式。这既考虑了地区差异,也给企业留出了灵活操作空间。在实体经济承压的背景下,这种务实态度更能推动政策落地——企业不必简单“涨工资”,可通过技能津贴等方式逐步调整薪酬结构,实现平稳过渡。

但也要清醒看到,《指引》名为“参考”,其约束力毕竟有限。能否真正撬动企业薪酬体系改革,仍面临三大考验:一是企业执行意愿,尤其在利润微薄的传统行业,成本压力可能让政策打折扣;二是技能评价的公信力,若职业资格认证含金量不足,“按级定薪”就缺乏坚实基础;三是区域平衡难题,经济发达地区可能轻松超越指引比例,而欠发达地区可能连法定最低工资都难以达到。

因此,《指引》要真正发挥效力,还需配套措施跟进。首先,应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率先示范,形成带动效应;其次,需强化技能等级认证的质量控制,杜绝“纸上谈兵”的证书泛滥;最重要的是,要激活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协商作用,让技能人才有机会参与薪酬标准的制定——这正是《指引》强调“保障劳动者民主权利”的深意所在。

这份《指引》是我国从“人口红利”向“技能红利”转型的关键一步。当“八级工”制度在新时代以“新八级工”形式回归时,传递的正是“工匠可致富”的明确信号。只有让年轻人看到,苦练技能不仅能赢得尊重,更能获得体面收入,制造业强国才有坚实的人才根基。

《指引》只是开始。接下来需要各地出台细化的实施方案,需要企业重构薪酬文化,更需要全社会重新审视技能的价值。当技术工人的工资条能直观体现“手艺”的分量时,我们才真正迈向了人人皆可成才的技能型社会。(王志高)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