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乐”存废之争,该有个定论
“老头乐”的存废之争又起波澜。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期,不少自媒体开始热炒“C7驾照”,称持该证即可驾驶四轮低速电动车——俗称“老头乐”,并宣称年底将在上海、广州、成都等地试点,明年全国推广。对此,相关城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已明确否认。
“老头乐”一开始是作为失能人群的代步工具,后来渐渐向正常老年人群体蔓延,其存废之争持续多年。反对者认为其安全性能得不到保障,简直是个“移动炸弹”。多地频频发生因“老头乐”引发的交通事故,就是明证。支持者则认为“老头乐”可以低成本、方便快捷地解决老年人的出行问题,是延展老年人生活半径的一个得力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C7驾照”是“老头乐”欲突破政策和法律限制的最新尝试。
客观地说,“老头乐”要取得合法上路资格可能性不大。一方面是“老头乐”本身问题重重,车身就是薄薄的一层铁皮甚至塑料,没有安全带、没有安全气囊,驾乘者的基本安全得不到保障;没有资质和保险,出了事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维权难题,这样的车要是允许上路,不啻于往马路上埋地雷,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还有商家利用营销套路,把“老头乐”包装成合法的交通工具卖给消费者,放大了危险性。
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城市没有办法容纳“老头乐”的解禁。相比于电动自行车,“老头乐”的体积更大,占用的城市道路资源更多,会加剧城市交通的拥堵。很多城市,应对电动自行车的通行需求已经不堪重负,早晚高峰期,非机动车道的拥堵程度堪比机动车道,哪有能力应对“老头乐”的冲击。
从这两个角度看,“老头乐”并不具备大范围普及的可能性,更不具备在城市环境中大量推广的基础。对这样一个基本判断,社会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而且,应对老年人的出行问题需要从编织社会交通网络、构建合理的微公交布局来解决。
抽丝剥茧之后不难看出,“老头乐”这团“乱麻”之所以难解,是因为背后有民生需求、产业发展、交通管理等多重“线头”,这个社会发展中产生的难题,总归还是要在发展中才能得到规范和解决的。(高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