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偷甘蔗”,热过之后需要冷思考
近日,四川眉山一种植户推出沉浸式体验“偷甘蔗”,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现场视频显示,有人披星戴月赶去“偷甘蔗”,有人扮演NPC负责抓“小偷”,欢乐的气氛溢出屏幕。随着游客数量激增,种植户增设2.99元入场费,想要“劝退”部分游客。即便如此,大伙儿热情依旧未减,来“偷甘蔗”的每日仍超1000人。
种植户表示,每天牵着狗在地里追“小偷”,几天下来,人和狗都已累瘫。“当时根本没想到,会演变成现在这种情况,感觉现在已经有些失控。”好消息是,这一波热潮很快将会过去——种植户表示,以现在的人流量来看,过不了几天甘蔗就会卖完,他也期待早日售罄,好休息一下。
此次事件中,“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游客,找回了久违的野趣和童真;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持续刷屏,更多人得以隔空分享“偷来的快乐”;通往“偷甘蔗”农场的路上,车辆停放数公里,带动周边村民自发摆摊形成乡村美食街……看似皆大欢喜的背后,种植户却感觉很受伤:未付款、随意破坏的甘蔗占比达50%至60%,10亩甘蔗地本可卖12万元,目前仅售得五六万元,亏损近一半。
从当初“盼人来”到如今“盼人走”,种植户仿佛经历了南柯一梦。究其原因,这是一场资源错位的游戏:无论推出什么样的营销策划方案,种植户的初衷是促进产品销售;但对于游客来说,在紧张刺激中享受田园野趣更令人着迷,甘蔗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道具,被挥霍浪费几乎难以避免。
实际上,种植户还是应该感到庆幸的:夜晚开展人员密集的户外活动,本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更何况游客手持镰刀四处奔跑,倘若有人因此出现意外,势必给种植户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乘着文旅融合的春风,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从“下地干活式旅游”到“沉浸式偷甘蔗”,体验为王的新文旅时代,田间地头里藏着很多人眼中的诗与远方,别开生面的创意场景总能令人眼前一亮。“自助偷甘蔗”的火爆,不仅显示出游客需求的旺盛,而且暴露出相关场景的匮乏。从某种意义上看,此次事件暴露的是游客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文旅体验与优秀创意相对稀缺之间的矛盾——当大量游客涌入一小块乡村文旅“试验田”,可能会给个体种植户带来难以承受之重。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篇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大文章。在此过程中,既需要市场主体积极探索优秀创意,也离不开相关部门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当乡村文旅场景百花齐放,自然不必担心游客再一拥而上,相关市场主体也可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赵志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