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把性格测试当“筛人工具”破坏就业公平

 2025/11/28 16:39:49 《科学时评》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延揽优秀人才是企业的必修课。但在近年来的招聘中,部分企业放大性格测试的作用,以测试显示的性格类型作为“硬杠杠”用于批量筛选应聘者。这种将非专业能力测评凌驾于专业素养考察之上的做法,看似按图索骥,实则削足适履。(相关报道见本报11月26日7版)

性格类型与工作能力不能等同。识别“千里马”,标准是跑得快、耐力好,至于是喜动还是喜静,并不是决定因素。识人也是同样的道理,能力适配岗位才是最核心的标准,没有严重的性格缺陷或心理问题,上岗前是“E人”还是“I人”并不关键。

性格测试本应专业地用于筛查心理问题,如今被一些用人单位变成规模化“按类取人”的工具,可能产生不小偏差。一方面,不存在哪个工作只适合某种特定性格的定论,不同风格有不同的成事方式;另一方面,市面上的各种性格测试模型是否科学严谨、是否符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尚不明确,且一些有经验的应聘者已学会在测试中刻意塑造“开朗活泼”“团结奉献”“老实人”等“人设”,测试结果可能与真实表现大相径庭。

长期来看,性格具有可塑性。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走出校门就是成熟的职场精英,应该是小概率事件。绝大多数人要经历从初入职场时懵懵懂懂、战战兢兢,到久经考验之后言行得体、从从容容。社会的打磨、企业的培养、团队的帮助,能让年轻人从毛躁变沉稳、从胆怯变自信。企业要以发展的眼光,耐心将璞玉雕琢成美玉。

以性格类型论“英雄”,背后是一些企业在招聘中“图省事”。一些热门企业为了减轻遴选压力,按性格类型“批量选中”“批量淘汰”,表面上多了一道关口,实际上减少了对个体的细致考察,更加简单粗暴。这种“一刀切”,难免失之偏颇。

将部分性格类型应聘者集体拒之门外,既是误人,也是自误。我国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企业以“性格不符”为由淘汰求职者,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秩序,涉嫌就业歧视。

多样性是这个世界精彩的原因。高效的沟通者搭配专注的思考者、活跃的“百灵鸟”搭配实干的“老黄牛”,不同风格的人才都有自己的位置,才有利于企业应对不同的风险考验,在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 (陈灏 邵鲁文)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