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科普 >学术科普>正文

冬季易发心梗,预防重点是控制“高血脂”

 2024/11/14 14:10:38 学术科普 作者:中国妇女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冬季的寒冷气候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悄然为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冬季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而高脂血症正是这些疾病的重要诱因。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脂血症总体患病率高达35.6%,已成为一种相当常见的慢性病。

今年的11月20日是第十一个“中国心梗救治日”,1120,寓意“胸痛拨打120,争取黄金120”。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谢林利表示,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人们应加大对高脂血症的重视。那么什么是高脂血症?分为哪几种类型?我们该如何应对?

日益年轻化的高脂血症

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接受体检时,26岁的方女士被查出了高脂血症。“总胆固醇超过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大于6mmol/L,但同时体重又过低。体检报告建议我要减脂增重,拿到报告的那一刻,我感觉天都塌了。”方女士说。类似方女士这样的高脂血症患者,还有很多。

高脂血症常被称为“高血脂”,是指人体内脂肪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过低。“这些脂质成分在血液中不是亲水性的,因此不能直接运输,它们需要和载脂蛋白结合后才能在血液中传输。当这些脂质成分在血清中升高时,就称为高脂血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血脂。”谢林利说。

高脂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高脂血症多与基因突变有关,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因此具有家族聚集性。继发性高脂血症则由其他疾病及已知原因导致的血脂异常,如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高脂血症,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等。“值得注意的是,雌激素缺乏也可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同时,高脂饮食、缺乏体力活动、肥胖以及年龄与性别都是高血脂形成的重要因素。”

综合近年的临床数据,高脂血症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饮食结构不科学,过量食用脂肪等高卡路里营养物质,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长期熬夜、吸烟、饮酒等,都是高脂血症低龄化的原因。此外,部分具有家族遗传背景的高脂血症患者,其发病年龄也会相对较早。”谢林利说。

瘦子也可能得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不仅呈年轻化趋势,其中也有不少体形偏瘦的患者。那么,高脂血症究竟与体形有没有关系呢?

“血脂高低和胖瘦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与代谢有关。”谢林利说,虽然体重明显超重的人,高脂血症的占比很高,但偏瘦的人,只是皮下脂肪少一些,他们吃下去的油脂没有存在皮下,而是存在了血液里。谢林利表示,偏瘦的人患有高脂血症,主要与其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疾病因素、药物因素以及其他多种因素有关。“尽管瘦,但如果饮食习惯不良,长期摄入过多富含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也可能导致血脂水平升高。这些食物中的脂肪和胆固醇在体内积累,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进而引发高脂血症。”

此外,遗传因素也是体形偏瘦的人容易患上高脂血症的重要因素。“有些人天生就具有较高的胆固醇合成能力或存在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的变异,即使他们较瘦也容易出现胆固醇水平偏高的情况。特别是患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一种由遗传基因缺陷导致的疾病,患者可能从年轻时就表现出较高的胆固醇水平。”

“对于这类人群来说,除了关注体重管理外,还需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定期体检以及积极治疗。”谢林利说。

高脂血症首选生活干预

很多人看到化验单上没有箭头就认为没问题,其实血脂是个性化的指标,不能一概而论。不同体检机构对于“箭头”的把控标准不一致,所以判断血脂是否异常,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的健康情况以及心血管事件危险分层,进行差异化评估。

不少人查出高脂血症后,由于没有明显症状,并没有第一时间服用药物。那么,对于高脂血症,应该何时服药呢?谢林利表示,高脂血症患者首选生活干预,如果生活干预效果不佳,或者是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则需要及时服药。

“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高脂血症的首选。“血脂异常明显受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改变生活方式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对于轻度血脂升高的患者,通过控制饮食、增加体力活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生活方式干预,往往能够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即使是遗传性的高脂血症,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脂水平。

高脂血症患者在哪种情况下需要服药呢?“首先是遗传性的高脂血症,这一类患者通常比较年轻,为顽固性的高脂血症,如果一般的口服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还可以使用降脂针剂治疗。其次是患者已经通过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饮食和运动调整,血脂水平依然明显超过正常范围,这时也需要口服用药。再者就是已经合并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此类患者即使血脂水平不那么高,也需要使用降脂药物,更严格地控制血脂水平。”谢林利说、

他汀类药物是血脂异常降脂药物治疗的基石,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目前国内临床上主要采用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等药物。”谢林利说,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是中国人群降脂治疗的首选策略,且降脂药物联合应用是治疗血脂异常的趋势,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血脂达标率,进一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并减少降脂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谢林利说,药物治疗必须与健康饮食和适当运动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其次,长期依赖药物治疗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因此,即使在使用药物治疗的情况下,也应该继续注意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以维持良好的血脂水平和整体健康状况。

预防高脂血症需从细节做起

“调整生活方式和定时检查,是预防高脂血症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需坚持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限制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维持适宜的BMI(18.5~23.9kg/m2),避免肥胖;同时,每周还需进行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高强度有氧运动,并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进而远离高脂血症。”

除了调整生活方式,还需定时体检,了解体内血脂水平。“一般而言,40岁以下成年人每2~5年进行1次常规血脂检测,而大于等于40岁的成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血脂检测。”谢林利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史者;存在多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是高脂血症的重点人群,应根据个体化防治的需求进行血脂检测。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黄琪奥 张馨)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