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女孩高反致严重脑病,专家:精神萎靡、剧烈头痛须紧急救治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曹宇悦)10月10日,“20岁女孩因高反引起严重脑部疾病”的消息引发关注,多个词条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据悉,10月2日,林女士在海拔4700米的四川甘孜丹巴县丹东镇的卓雍措湖垭口附近出现高反、失温等情况,之后被送往医院抢救,但由于病情严重,目前尚未脱离生命危险。
近年来,高原旅游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进入高原前要做哪些准备,出现什么症状应立即就医?四川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晓姝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给出了一份“高反预防和应对方案”。
进入海拔2500米以上地区易出现高反,高原肺水肿、脑水肿可危及生命
刘晓姝介绍,急性高原病是指人进入海拔2500米以上高原地区时,因大气压和氧分压下降所引发的一系列特异性临床综合征,以急性高原反应最为常见,严重时可发展为威胁生命的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
急性高原病的发生存在个体差异,除环境因素外,既往急性高原病病史、剧烈运动、肥胖、上呼吸道感染等是明确的危险因素。急性高原反应的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悸、呼吸急促、恶心、呕吐、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下降、失眠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嘴唇、指甲盖、耳垂等部位呈现青紫色和血压升高。若出现持续加重的干咳、头痛、呼吸困难等,可能是高原肺水肿的早期迹象。高原肺水肿如救治不及时,病死率可达50%,如果出现合并症,病死率更高。
针对林女士被确诊的脑水肿,刘晓姝介绍,该并发症是急性缺氧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严重障碍,患者会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神经症状,包括剧烈头痛、精神异常、意识模糊、顽固的恶心和呕吐,严重时甚至会陷入昏迷,导致患者完全丧失行动能力,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某登山队进行拉练。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识别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步态不稳、精神萎靡等要警惕
“血氧饱和度是识别、诊断急性高原病的重要参考。”刘晓姝建议,游客前往高原时应随身携带便携式指氧仪,或是佩戴智能手表、运动手环等具有监测血氧功能的可穿戴设备,以便随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环境中,血氧饱和度低于85%就需引起警惕。
在野外,观察“行为状态”有时比仪器数据更为直接和关键。刘晓姝介绍,高原脑水肿的典型征兆包括:步态不稳,像喝醉了酒一样;意识与精神状态明显改变,如精神萎靡、异常嗜睡、反应迟钝、言语模糊;剧烈且持续的头痛等。高原肺水肿的核心识别要点是:静息状态下仍感觉气短、胸闷、呼吸困难,可能伴有特征性的咳嗽,初期多为干咳,迅速转为咳出白色或粉红色的泡沫痰,若口唇、甲床等部位出现青紫色,则是严重缺氧的信号。
刘晓姝表示,患者如果出现以上任何一种症状,意味着病情已经很严重,必须立即启动救治程序。首先,应立即下撤到低海拔地区,至少下撤500~1000米。同时,应最大限度减少耗氧,尽量保持绝对静息状态,一切活动,包括走路、上厕所、吃饭,都需要他人协助。其次,应尽快寻求专业的医疗救助,给患者高流量吸氧(大于6升/分钟),在医生指导下可以使用乙酰唑胺、地塞米松、硝苯地平等对症治疗药物。需要注意的是,高原失温与高反是“致命组合”,同行人应为患者穿上防风防寒衣物,使用睡袋、保温毯包裹患者的胸腹部和头颈部,并为患者准备温热的糖水以维持体温和能量。
前往高原前,建议做好这些准备
刘晓姝建议,前往高原前,应准备充足的保暖衣物、防晒用品、备用乙酰唑胺或布洛芬等药物、饮用水、低浓度葡萄糖、氧气瓶和便携式血氧检测设备。“不少游客会提前服用红景天、藏红花等口服液,希望借此预防高原反应,但其有效性目前尚缺乏临床证据。”
超重肥胖、有高原病史和心肺基础疾病的人,以及老年人和儿童,出现高反的可能性较高,出发前应充分评估健康状况,若身体状况不佳,如已有感冒、发烧等症状或基础疾病控制不稳定,不建议前往高原旅行。
刘晓姝表示,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与上升速度、抵达海拔高度、留驻时间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从平原乘飞机抵达海拔3650米的拉萨,急性高原病发病率可达50%~70%;而乘坐汽车阶梯式上升,发病率可降低至20%~40%。因此,建议游客进入高原时采取阶梯式上升的策略,在海拔高于2500米后,每天上升的高度不超过600米,让身体有足够的适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