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清单”校正学生学术行为
近日,上海某高校研究生院网站披露了该校论文发表期刊“负面清单”的相关动向,同时发布了《负面清单期刊目录(2024年版)》和《2024年版拟新增名单》,引发社会关注。
有媒体报道称,上海这所高校保持“负面清单”每两年修订一次,现已更新至第四版,新增了排除观察期与动态调整,构建“负面清单”不断改进、自我完善机制。近年来,一些高校纷纷采取行动,以不同形式“叫停”低质量期刊和论文:河南某高校规定在预警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予报销相关费用,不予计入科研贡献积分,在各类评审评价中不予认可;昆明某学院综合多家高校“黑名单”形成提示性目录,等等。这些事例说明高校对“水刊水文”已不再听之任之,而是果断划出红线、亮明底线。
上海这所高校此次公布的“负面清单”还明确了评选依据:同一期刊物上刊登的文章数量超过50篇;一篇学术论文的字数少于5000字,或其他类型文章少于3000字;学术界公认或媒体公开曝光披露的不规范、质量低劣的刊物;其他付费即可发表或对文章质量没有要求的刊物,等等。此举为学生学术发表提供了“避坑”指南。可以说,“负面清单”为规范学生学术行为注入正能量,为高校学术活动带来了一股清流。
“负面清单”在一定程度上剔除了低门槛期刊,强调了期刊层次和论文水平,从而使期刊对学生论文选题、研究方法、数据来源、论证逻辑等提出更高要求。高校通过“负面清单”限制低质期刊的成果认定,如评奖、评优、项目评审等,削弱学生通过“付费发表”“快速灌水”获得学术利益的动机,抑制学生发表论文总想着“短平快”的不良心态。
在堵住“低质出口”的同时,“负面清单”引导学生专注“真研究”,脚踏实地开展“真科研”。它从源头上制止“灌水”行为,倒逼学生认真论证选题价值,扎实而全面地梳理文献,在论文的现实意义或理论深度上作出创新见解。从现实情况来看,不少研究生在选题阶段就避免人云亦云的题材,主动放弃“易发表但无创新”的重复性研究,转向强化问题意识和应用导向的实证课题,把论文的质量摆在数量的前面,把期刊的层次水平放在优先级。
高校实行“负面清单”的动态调整,不仅关切到期刊出版的现实情况和生态发展,也无形中再次给学术论文发表上了“紧箍咒”。暂未被纳入清单的部分期刊,并非就是“一劳永逸”的安全期刊,它强调了侥幸发表低质量论文的不安全因素,指向了论文发表和从事学术的长期主义。在这种背景下,学生能逐渐感受到“发表即责任”,即发表的论文将接受同行和专家们的持续检验,由此更谨慎对待写作的严谨性、数据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建立学术责任感和学术诚信,使学术研究从“被动约束”走向“主动成长”。久而久之,则有助于重塑学术价值观,推动科研回归探索真知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