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企业拔尖人才加盟高校催化产教融合

 2025/2/20 15:29:13 《科学时评》 作者:中国教育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企业技术专家到高校的灵活流动,符合市场竞争对合作和创新的要求,也是我国科技创新生态转型的缩影

最近,有媒体报道,一些知名高科技企业的技术专家,近一段时期密集选择全职加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担任教研岗位。这些技术专家大多致力于某高新技术领域创新研究,创造出业界领先、富有较大影响力的技术解决方案。一些专家在顶级会议、期刊论文和高水平专利方面表现不俗,相关成果实现了较大范围的商业化应用等。

一批在产业界颇有作为的技术专家,把前沿且实用的业界知识、丰富而宝贵的实战经验,系统性带入大学校园,这无疑给校企双方搭建起深度合作的桥梁纽带,用实际行动为科研创新、产业发展赋能,把论文、专利更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并有望攻克科技“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一批高科技企业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产业资源。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呈现出实践与创新并重的新趋势、新特点。于此而言,高校亟须将产业优势和需求融入教学科研。近年来,高校格外重视产教融合,与高科技企业人才的互动日益增强,更为注重引进或兼聘富有实战经验的技术专家。于高校而言,技术专家兼具产业界、学界背景,有着丰富业界经验和前沿技术视野,课堂上传递的是宝贵的业界经验和真实案例,教学内容多是前沿的商业化成果,教学方式则更多对接企业创新需求项目而展开。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专家的加入既满足了高校对“实战型师资”的需求,也为企业技术反哺基础研究提供了通道。

曾经,高校的教学科研与企业市场的“脱轨”现象较为普遍,“产学脱节”“产学两张皮”问题广受诟病。如今,此类产业和高校“两栖”人才,颇为关注长期科研价值和创新方向,将企业级项目经验带入课堂,使得学生更早接触真实产业需求和未来产业前沿,缩短学用差距。正是这样一批从业界精英转向高校教职的技术专家,大大提升了高校科研活动与产业的相关度、针对性,从而产出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未来的科研重心将向“横向科研”偏移,更亲和“市场”。而技术专家则能更好把握这一未来“风口”,助推学界紧跟市场趋势和产业变革,助力高校科技创新更贴近市场化需求,让科技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实践经验证明,产教融合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模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技术创新形式,是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关键。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部,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更应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中率先示范、创新谋动。大学作为产教融合的前置主体,以其学科门类齐全、人才资源丰富、科研力量雄厚、国际合作广泛、学科交叉融合等综合优势,具备批量培养卓越人才的基础和承载力。教师是实质参与产教融合的主体,是产教融合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故而,大学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一大关键点,吸引具有较高行业影响力、较强重大技术攻关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技术专家到高校任职、充实教研一线,这是教学科研规律的体现,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企业技术专家到高校的灵活流动,符合市场竞争对合作和创新的要求,也是我国科技创新生态转型的缩影。高校不仅能够培养实践创新性的优秀人才,还能孵化产生更前沿的技术,有力提升教学科研的“市场敏锐度”,最大限度激活技术市场的潜力和活力。人才和技术的双向加持,无疑能够更好营造高校创新创业生态,构建新型产学研生态,贯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创新链,加速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反哺行业发展、产业繁荣。

(作者系天津大学发展规划处副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