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泪水打湿烤肉饭”彰显琐碎日常中的亲情温度

 2025/4/1 9:59:48 《科学时评》 作者:北京青年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王志顺

近日,一位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分享的外卖订单截图引发热议。订单备注中母亲用“哈哈”“别告诉爸爸”等叮嘱,为异乡求学的儿子点了一份烤肉饭。这份跨越数字鸿沟的关怀,不仅让当事人泪水打湿了饭盒,更收获超百万网友点赞。 网友纷纷分享与父母相处的点滴:理发店窗台上的守望、跨越千里的探望、定期寄送的家乡特产……这些故事在互联网上汇聚成一场温暖的“回忆杀”。

“泪水打湿烤肉饭”之所以戳中人心,是因为它照见了父母在数字时代表达爱的笨拙与真诚。但这份感动若仅停留在“回忆杀”中,便可能沦为一种自我安慰的情感代餐。

事实上,父母的爱总是藏在笨拙的细节里。他们可能不擅表达,却会默默摸索外卖软件的操作,只为给孩子点一份热乎的午餐;他们可能不懂“表情包社交”,却反复练习发送一个“笑脸”,生怕错过与子女对话的契机。然而,年轻人的回应常常显得敷衍:电话里的“嗯嗯”“知道了”,微信中的“在忙”“回头再说”,聊天记录里寥寥数语的对话,与父母密密麻麻的叮嘱形成鲜明对比。这种错位折射出代际沟通的困境:父母的爱意汹涌而直白,子女的回应却像信号微弱的接收器,时常“不在服务区”。

父母的爱需要被“看见”,更需要被“回应”。年轻人不妨主动打破沉默:教会父母使用视频通话,让他们参与自己的生活;定期分享一张随手拍的照片,代替朋友圈的“三天可见”;在节日准备一份小礼物,哪怕是一句“爸妈辛苦了”的语音,也能让父母感受到爱的流动。父母所求的从不是昂贵的回报,而是子女愿意将他们的牵挂“接住”并轻轻捧起的态度。

年轻人应学会理解父母爱的语言。母亲反复追问“饭凉了吗”,背后是“我想你了”的潜台词;父亲开车接力的“春节迁徙”,实则是“我想多陪你一会儿”的笨拙表达。与其抱怨父母的唠叨,不如在电话里多聊几句日常,在归家时陪他们解锁一项新技能,让父母感受到自己的“被需要”。

在互联网时代,亲情正在经历一场数字化重构。父母学着用外卖备注传递关心,用微信表情包拉近距离,甚至为了和孩子视频通话研究手机到深夜。但技术终究是工具,若没有情感的投入,再便捷的通讯也会变得冰冷。当年轻人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转发“父母感动瞬间”时,是否也在现实中让父母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泪水打湿烤肉饭”的故事提醒我们:亲情的珍贵不在于它的宏大,而在于琐碎日常中的温度。与其在回忆中反复咀嚼父母的付出,不如从此刻起,把每一次感动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主动拨一通电话,耐心教一次手机功能,或是在某个寻常的周末,为父母点一份他们从未尝过的“网红奶茶”。唯有将线上共鸣转化为线下行动,才能让跨越千里的牵挂真正落地生根,让亲情的纽带在双向奔赴中愈发坚韧。

“泪水打湿烤肉饭”的走红,赠予了我们一面镜子,它映照出父母沉默而汹涌的爱,也暴露出年轻人回应亲情的惰性。感动之外,我们更需要一场关于爱的“觉醒”:亲情不应是社交媒体上的“怀旧素材”,而应是生活中细水长流的温暖互动。父母等待的从来不是一场百万点赞的“回忆杀”,而是子女转身时那个触手可及的拥抱。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