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社区基础
提高社区家庭教育服务能力,推动家庭教育从“被动补救”转向“主动预防”,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家校社协同育人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造的系统工程。社区作为最贴近城乡居民的生活空间,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平台。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相关政策的出台,社区在家庭教育服务体系中的法律地位与功能作用得到进一步明确。然而,当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仍面临资源不集中、参与率不高、专业性不足等现实挑战。因此,亟须通过制度优化、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夯实社区基础,从而推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仍有不足。其一,组织覆盖面和资源分布均衡度有待提升。经济发达地区已形成多类型机构并存的格局,而部分农村地区仍依赖零散的志愿服务,缺乏稳定支持。其二,场地与资金保障需进一步增强。许多社区未配备专门的家庭教育活动空间,再加上财政投入不均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普惠性有待提升。其三,专业人才队伍质量应得到加强。社区家庭教育工作者多由社区干部、志愿者或学校教师兼任,专职人员比例不足,难以应对复杂的家庭教育问题。其四,服务内容与实际需求匹配度需要提高。现有服务多集中于讲座、亲子活动等传统形式,缺乏分层分类设计。年轻家长对数字化工具应用、心理健康干预等新兴需求,难以通过社区渠道获得有效支持。
实践表明,社区家庭教育服务需以立法为保障、以需求为导向,同时强化跨部门协同与家庭主体参与。例如,浙江省“原点计划”以全省开放大学系统为核心,整合省、市、县、街道四级资源,形成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上海市的“15分钟家庭教育服务圈”实现了精准化资源供给,通过整合教育、妇联、民政等部门资源,建立开放共享的“三库一平台”(资源库、人才库、项目库与信息化平台),将服务嵌入社区生活场景。
在功能上,相较于学校与其他社会机构,社区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中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社区可以直接对接家庭生活场景,并快速响应家长需求,具有贴近性和灵活性。同时,由于社区内家长间的熟悉度和信任度较高,易于形成互助网络。此外,社区还可联动学校、医疗机构、企业等多元主体,构建“一站式”服务生态,强化资源整合潜力。基于以上优势,夯实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社区基础就尤为重要。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基于现有经验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探索发力。
其一,在立法与政策支持方面,应进一步推动地方性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落地,明确社区服务标准与财政投入比例。其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关键。可尝试探索设立“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纳入国家职业分类体系。同时,鼓励高校开设家庭教育专业,定向培养社区工作者,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组织与智库资源。其三,社区在提供相关指导服务时,要侧重分层分类设计课程体系,依据家庭生命周期(如新婚期、学龄前、青春期)与特殊需求(如单亲家庭、残障儿童家庭)开发差异化课程。其四,探索数字化赋能。可建设社区家庭教育智慧平台,整合在线课程、预约咨询、数据分析等功能;构建循证评估模型,通过大数据追踪服务效果,形成“需求调研—服务实施—效果评估—反馈优化”闭环。其五,持续深化家校社教联体合作,建立社区、学校与家庭定期沟通机制,并联合制定“家庭教育服务清单”。
面对新时代家庭教育服务需求的多元化与复杂化,有关部门需以社区为枢纽,通过制度完善、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构建普惠、精准、可持续的社区服务生态。未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专业赋能与家庭参与,推动家庭教育从“被动补救”转向“主动预防”,真正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