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博物馆别只为打卡
周慧虹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数达6248家,占博物馆总数91%以上,每年全国免费参观博物馆的人次超过14亿。时下,博物馆已成为日益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逛博物馆不但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和时尚潮流,甚至成为一种文化追求和家国情怀。
博物馆是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它期待着人们,无论身份高低、学识深浅,都能在对一砖一瓦、一杯一碗、一笔一画等的审视中陶冶性灵、涵养品位,提升审美素养;都能因沐浴于历史的光辉而逐渐通古达今、具备历史眼光,感受到源自内心的自豪与自信。
馆阁林立似棋布,遗珍浩瀚发新韶。尽管,各地政府部门为使公众免费享有更好的博物馆服务花费了不少心思,然而,如今许多人走进博物馆,面对珍贵文物不是专注于欣赏,而是举着手机不停自拍;不是抱持一种敬畏、学习的姿态而来,而是只为在朋友圈展示一番。凡此情形,使得博物馆异化为纯粹的打卡地。
当拍照打卡成为一些人走进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在其自身而言,他们虽与文物面对面,实际上依然间隔了千山万水的距离,文物所蕴藏的文化精华难以使之受到濡染。而当拍照喧哗取代驻足沉思,当表演需求超过求知渴望,很可能带来不好的效应,那些寻求深度文化体验的受众也许只能选择逃离。
一个人走进博物馆,是热衷于拍照打卡,还是坚持沉浸式学习,效果殊异。今年4月,山西太原市高一学生张斐翔在游览太原博物馆瓷器展厅时,发现该馆收藏的多个瓷器标识出现错误或者不当,遂将发现的问题告知馆方,很快得到馆方回复:邀请他以及省文物专家共同来到太原博物馆,就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这样的双向奔赴堪称美好。
无独有偶,不久前,四川博物院的魏晋南北朝展览上,15岁初中生徐伟哲质疑其中一面铜镜的断代,他将自己缜密的分析和研究发布在网络上,激发了一众网友的好奇和追问。最后,四川博物院果然据此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还有更小的“专家”:石家庄10岁男孩田佳沛游览西安碑林博物馆时发现碑文标注时间有误;内蒙古11岁女孩指出河北博物院《中山国主要战事》展板上关于“云中”和“九原”的注释有误……各地少年勇做博物馆“一字师”,精神可嘉,正向效应彰显。
这些孩子敢于质疑的背后,是他们对文博的真正热爱,而非仅仅停留在拍照打卡上,是实实在在的有知识储备、有理论基础,并且,走进博物馆之后善于将所学与所见有机结合深入思考,正基于此,他们的知识得以巩固,能力得以锻炼,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也得以进一步改善。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宝库,也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能吸引多少人走马观花,而在于能真正滋养多少人的精神世界。与之相应,作为我们个人,能让自己闪闪发亮的也不在于拍照打卡,而在于我们对人类优秀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每次走进博物馆,只有静得下心来,体会与文物对视时的心灵震撼,这方文化空间才能给予我们以更好的回馈,我们与这个时代也将因此而拥有更可期许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