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警惕养生直播背后的“亲情陷阱”

 2025/7/4 9:56:01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王志高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王志高

一场看似温馨的“养生讲座”,一个号称“老干部专用”的保健品,几句“叔叔阿姨”的亲昵称呼,就可能让老年人掏出积蓄购买价格虚高的“神药”。市场监管总局和中消协近日联合发布消费提示,揭露了私域直播间针对老年人的新型营销陷阱。这些藏在微信群、小程序里的直播间,正在用“温情+伪科学”的组合拳,击垮老年人的心理防线。

这些直播间往往披着“健康关怀”的外衣。他们先以免费鸡蛋、社区义诊等小恩小惠吸引老年人加入微信群,再通过所谓的“专家讲座”进行洗脑式营销。北京一位退休教师李阿姨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被拉进一个“中老年健康交流群”,群主每天嘘寒问暖,还安排“专家”视频问诊,而最终花了数万元购买的所谓“抗癌神药”,结果发现只是普通保健品。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营销策略,让不少老年人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营销手段精准抓住了老年人的心理弱点。独居老人渴望关怀,慢性病患者寻求希望,节俭一辈子的老人难以抗拒“限时优惠”。很多老年人不是不知道可能是骗局,但在孤独感和健康焦虑的双重作用下,他们宁愿选择相信。这种情感营销的危害性远超普通虚假广告,它不仅在掏空老人的钱包,更在透支他们的信任感。

私域直播的隐蔽性让监管面临新挑战。与传统电视购物不同,这些直播间藏身于微信群、企业微信等封闭空间,监管难度大增。更狡猾的是,这些直播间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今天卖“降糖神茶”,明天就换成“抗癌秘方”,让监管部门防不胜防。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多方合力。子女的日常关心是最好的“防骗疫苗”,多陪父母聊聊家常,听听他们的养生见闻,往往能及时发现异常。社区可以组织正规医疗团队开展健康讲座,用科学知识武装老年人。监管部门则需创新监管手段,比如建立“银发直播间”白名单制度,鼓励平台运用AI技术识别违规话术。最重要的是完善举报奖励机制,让每一个微信群都成为监督的“眼睛”。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老年人会成为骗子眼中的“肥羊”?除了骗术高明,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的情感支持和健康服务还存在缺口。当正规医疗机构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健康咨询需求,当社区服务尚不能纾解老年人的孤独感,那些精心设计的“亲情陷阱”就容易乘虚而入。与其一味指责老年人“容易上当”,不如反思我们给他们的关爱是否足够。

在这场与骗子的拉锯战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防线的一部分。要知道,再高明的骗术也怕阳光,再隐蔽的陷阱也经不起追问。当你发现父母突然热衷某个“养生群”,当你看到他们房间里多了些不明保健品,请不要简单粗暴地制止,而是坐下来耐心倾听,用亲情拆穿那些虚假的“亲情营销”。最好的保健品,永远是家人的陪伴与关爱。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