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外卖”有点火
今年夏天,“体育外卖”成为中小学家长圈中的热词。用户只需在平台下单,专业教练便会携带器材上门,为青少年提供体适能训练、中考体育项目辅导等服务。这一模式因“省时省力”备受双职工家庭青睐,尤其在体育中考分值提升的背景下,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社交媒体上,大量体育生、健身教练开设账号推广服务,部分从业者月收入可达万元。
大学篮球专业毕业生张宇和他的团队伙伴们,今年年初以“体育外卖”为项目进行创业。“这个事情做的人还不多,比较新,”张宇表示,6月份团队开始尝试在网上做短视频推广,业务实现很快增长。现在每个月平均能有25单左右,团队人员也扩大到了20多人。除了单次200元70分钟的课程之外,他们还推出了10—16节的短期课程。暑假期间,每个月的营业额能到10万元左右。
相较于传统体育培训,这种新模式精准解决了时间、地点、个性化上的局限。对用户而言,以往需往返体育馆,耗时耗力,如今在小区空地、附近公园即可上课,既大幅节省时间成本,也节省费用成本。家长刘女士算了一笔账:传统培训班年费约1.2万元,而“体育外卖”24节课包仅需3600元,还能节省每周8小时的接送时间。对教练而言,一天接两三单,一对一课程200元左右一节,“基本都是净利润”。比起在体育场馆里授课,上门授课只需要携带简易器材,省去了场地租金、水电费、空调等成本支出,几乎是零成本。
这股热潮的兴起并非偶然。近年来,随着多地中考体育分值持续提升,体育成绩在升学中的权重日益加大,成为学生和家长无法忽视的“硬指标”。然而,双职工家庭普遍面临时间紧张、通勤接送不便的难题;传统体育培训机构往往位置固定、课程时间不够灵活,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体育外卖”应运而生,精准切中了家长“省时省力”的痛点。
不过,快速发展的“体育外卖”也面临着行业共性难题——服务质量与安全保障。由于入行门槛相对模糊,教练水平参差不齐。有家长反映,购买服务后,孩子的动作规范性和成绩提升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存在“速成”误导。更令人忧心的是,上门训练的环境复杂多变,教练自带的器材可能不全,或对运动损伤的防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不足,导致训练中意外受伤的纠纷时有发生。同时,服务定价缺乏统一标准,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缺失,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维权往往面临困难。
因此,要让这个新职业“走得稳、走得远”,还需多方合力,共同破解共性的发展瓶颈。
首先是监管体系的完善。目前多数新职业尚未纳入明确的行业监管范畴,监管部门必须及时介入,与外卖平台联合出台相关制度标准,要涵盖教练员资质、客户权益保护、工作内容规范等方面。其次是从业者权益的保障。当前多数“外卖式”新职业从业者属于灵活就业,未与平台签订劳动合同,缺乏社保、医疗、工伤等基本保障,抗风险能力较弱。此外,平台作为供需对接的核心环节,也需要承担更多责任,比如建立严格的资质审核机制、完善服务评价体系、设立纠纷调解通道,避免“野蛮生长”。
从更长远来看,近年来,上门喂宠、上门做菜、上门收纳、“体育外卖”等新职业的发展,既是对传统服务行业的补充,也是对就业市场活力的激发。它们像一个个“微小的服务节点”,连接起分散的需求与供给,既让消费者的生活更便捷,也让更多人通过专业技能实现就业增收。正如人社部所强调的,加强灵活就业权益保障,需要持续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畅通纠纷调解渠道。
当资质更规范、服务更透明、权益更有保障时,这些“小而美”的新职业才能真正从“小众尝试”变成“大众选择”,在创新与规范的平衡中,持续释放民生价值与经济活力。(付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