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养老机器人进家庭还有多远

 2025/11/7 15:39:53 《科学时评》 作者:南方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人工智能+”扑面而来,最渴盼的当数养老领域。据预测,到2035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智慧康养机器人的现实需求日益突出。

不久前,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智享未来——保姆机器人大会”,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理想中的智能养老图景:机器人护理员24小时耐心陪护,烹饪打扫样样在行,赛博医生随时待命,数字生理人抢先一步保障健康。当我们的视角从触手可及的日常起居延展至智慧生活社区,会发现这里不但融合了智慧健身、无人零售、自主导航等智能生态系统,还叠加了带有丰富情绪价值的休闲娱乐场景,也许你身旁的广场舞伴,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机器人……这些设想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深圳等地试点的智慧养老护理院中,这些场景已逐步成为日常。

智慧康养机器人从“有”到“优”的进化迭代,正从多个方面回应着社会关切:首先,是精准化照护取代粗放式服务,康养机器人能根据每位老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实现个性化服务,从通用型向专属型不断转变;其次,是大数据集成打破信息孤岛,统一的智能平台协同通信、医疗、交通等大数据并定制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而在我们最为关注的情感交互板块,近年来业界注重精神陪伴的产品显著增多,这说明智慧康养服务正回归其本源价值——老年人需要的不仅是生理上的照护,还有心理和情感上的慰藉。

然而,普及之路仍然充满挑战。可靠性与安全性需要进行更为扎实的验证,成本可控方能进一步推广。此外,还应打造“零成本学习”的交互体验,提升老年人群使用的操作友好度……这一系列市场关切的问题,提示着智慧康养产品必须从“技术导向”转向“用户导向”。

人们所期待的智慧康养,不是用冷冰冰的机器取代温暖的情感,而是让科技成为传递关爱的使者。当家人通过智能设备第一时间了解老人的健康风险,当机器人承担琐碎的护理工作解放子女的双手,让这样的双手有更多的精力为老人捧上鲜花、翻开相册、推着轮椅来到阳光下的花园中,或是再给一个温暖的拥抱……智慧科技在这一刻,才能真正体现出最为可贵的脉脉温情。(李咏瑾)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