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免费椅子收“使用费”,家校合作岂能“算糊涂账”

 2025/11/28 14:25:11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俞赵祯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俞赵祯(重庆大学)

近日,河南洛阳一小学收取“午休费”引发争议。

据《潇湘晨报》11月26日报道,此事源于校方引入第三方单位的午休椅,并依据“自愿原则”向使用学生收取费用。然而,这一做法自推行之初便遭遇家长质疑。相关报道发布后,争论也延续到了评论区中。

每生每学期115.2元,金额本身或许不高,但关乎家长的钱是否花得明白、学生的权利是否得到尊重,更检验着学校运作是否规范。因此,争议的核心直指收费的“合理性”。

问题在于:教体局称此项费用为午休椅“使用费”,而椅子本身却是第三方免费提供的。家长支付费用,购买的是“托管服务”的效用;但在校方的账本上,有什么是需要成本补偿的呢?如果仅仅是转手提供免费获得的椅子,那么“使用费”的说法便立不住脚。如果在管理等方面确有投入,那么是有必要明确说清的。

其实,作为一种午休托管服务,家长每学期支付一百多元还是挺划算的,想来有挺多家长会愿意支持。可是,学校并不是这么主张的。缴费不明不白,或是认为不合理,家长们当然会有意见。

不同的人讲起这笔账也有些混乱。有家长反馈的是“该校收取午休桌椅费”,有的家长则反馈“孩子午休趴桌子上要收费”,家长们接受到的信息不同,反映出通知工作有差错;截图显示,一位老师在群里通知的是“中午在校参加午托的学生需要缴纳午休椅费用”,而这样的语言表述似乎遗漏了“自愿原则”;截图显示,当地教体局对此事已做过至少两次回复,可记者致电教体局,工作人员则表示“辖区学校没有过类似事情”。

收取费用不是一种指令,学生和家长需要理解为什么要收。说不清楚的收费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这一系列的“噪音”与“误读”,也暴露出学校在校内收费管理和家校沟通上存在明显的制度性规范缺失。

更重要的是,学校开出了账本,也带来了道德期待的心理落差。在人们的观念里,小学本应充满爱心,学校本应具有社会担当。将这笔费用命名为“午休费”,容易让家长产生这样的理解:照看孩子在学校午休,学校做了并非分内的事,这件事值115.2元。可是,多呵护,多陪伴,不是学校本应做的吗?

学校的收费和家长的不满,反映了两种角色认知和价值诉求,不能说谁对谁错。只是这次事件中,对于已经免费的椅子,以及午休管理的有关事项,学校的交代还是欠缺了一些,双方或许还需要更耐心和深入的沟通。学校在沟通中展现的“算账”多于“担当”,这也是引发不满的关键。从这个角度看,“利”的账和“义”的账,到底算哪个更值呢?

这场由百元“小账”引发的风波,最终关系的是家校共育的“大账”。学校在提供便利与服务的同时,如何平衡经济收益与教育情怀,是一道重要的考题。在家校共育的大背景下,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会更加密切。规范与真诚,是比任何费款都更加珍贵的长期资产。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