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科普 >健康生活>正文

“隐形盐”藏在哪?这份控盐指南请收好

 2025/9/18 15:27:43 健康生活 作者:三亚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自2019年起,每年9月15日所在的一周被确定为中国减盐周。在这一周,相关单位向公众宣传减盐知识,指导家庭合理用盐、科学控盐、正确减盐,促进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践行减盐行动。

2025年9月15日至21日是第7个中国减盐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制作了“人人行动、全民控盐”的主题宣传海报,强调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传递“9·15(就要5克盐)”的减盐理念。

但实际上,大多数人的“盐值”远远超标。长期高盐饮食会对血管、大脑、胃、骨骼等造成损伤,还会让人面部浮肿、皮肤粗糙——“盐值”超标既影响健康又拉低“颜值”。那么,我们该如何逐步减少盐摄入?记者为你送上这份科普指南。

高盐饮食危害多,超标现状不容忽视

盐作为百味之首,是烹饪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但过量摄入会给健康带来诸多隐患。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日盐摄入量低于5克,而《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中国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达9.3克,虽较2015年下降1.2克,却仍几乎是推荐量的两倍。

高盐饮食首当其冲的危害是高血压。盐中的钠会导致人体水分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加大血管壁压力,长期如此易引发高血压。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临床营养科医生表示,许多就诊的高血压患者都有高盐饮食习惯,比如爱吃咸鱼、咸菜等腌制食品,或炒菜放盐过多。

心脏和肾脏也会因高盐饮食不堪重负。心脏需加倍工作维持血液循环,肾脏要持续过滤多余的钠,长期高负荷运转会升高心肾疾病发病风险。此外,高盐饮食还会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促进癌细胞生长,与胃癌密切相关;同时加速钙流失,使骨骼变得脆弱,增加骨质疏松风险。更有研究显示,高盐摄入有可能缩短预期寿命。

“隐形盐”藏在日常饮食里,这些陷阱要警惕

在三亚,海鲜、粉类、老爸茶等特色美食丰富多样,但其中可能隐藏着不少“隐形盐”。海产品中,咸鱼、虾酱等在制作时会加入大量盐,盐分往往超标;一碗普通的抱罗粉或海南粉,若搭配的卤汁、腌制小菜含盐量高,也会悄无声息增加盐摄入;老爸茶店常见的咸口糕点,同样暗藏不少盐分。

除了传统美食,加工食品和调味品中的“隐形盐”更易被忽视。酱油、蚝油、豆瓣酱等常用调味品含盐量颇高,比如15毫升酱油中约含1.5克盐。购买包装食品时若不看营养成分表,很容易被高钠含量“偷袭”——薯片、方便面、火腿肠等零食和速食钠含量普遍较高,某品牌火腿肠每100克钠含量就高达1.1克。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天然食材也含有一定钠,如西芹、茼蒿、空心菜及各类海产品,用这些食材做菜时需适当减盐。

科学减盐有妙招,从细节养成好习惯

面对高盐饮食的健康威胁,不少居民已开始践行减盐生活,掌握科学方法能让减盐更高效。

精准控量是基础。给家里配备2克限盐勺和限盐罐是简单有效的办法,健康成人一天5克盐的推荐量恰好是2勺半。可提前将一天的“盐预算”量好放进限盐罐,从源头杜绝超标。“候鸟老人”江阿姨分享道:“以前炒菜全凭感觉放盐,现在有了限盐勺,每餐用多少盐心里有数,家人也慢慢习惯了清淡口味。”此外,还可通过记录盐袋使用周期,粗略估算家庭人均食盐摄入量,再制定阶段性减盐目标。

烹饪方式有讲究。清蒸鱼、白灼虾等南方特色做法,既能保留食材原汁原味,又能减少盐和油的使用。烹饪时不妨推迟放盐时机,在菜肴临出锅时撒盐,能让盐分均匀附着在食材表面,用更少的盐达到同等咸味。外出就餐或点外卖时,也可主动要求商家少放盐,对干锅、水煮、卤味等高盐菜肴尽量浅尝辄止,吃菜时少喝菜汤,避免菜汤拌饭——菜汤往往是油盐的“重灾区”。

天然调料能减盐。担心少盐影响口感?不妨请出天然“提鲜帮手”。三亚不少家庭用葱、姜、蒜为海鲜去腥增香,或用蒜末、小金桔汁、辣椒制作蘸料,这些天然食材能赋予菜肴丰富风味,减少对盐的依赖。醋、柠檬汁等酸味调料能“放大”咸味,菌菇、海带、西红柿等食材富含游离氨基酸,可提供自然鲜味,都能帮助降低用盐量。

选购食品看标签。“隐形盐”再隐蔽,也会在营养成分表中留下痕迹。购买包装食品时,要重点查看“钠”含量,记住1克钠约等于2.54克盐的换算公式。根据标准,每100克食品中钠含量≤120毫克才可称为“低钠”或“低盐”,选购食品时认准这个标准,或直接选择标注“低盐”“无盐”的产品,能有效避开高盐陷阱。

减盐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健康行动,关乎每个人的生命质量。研究显示,中国人若能持续人均每日减盐1克,到2030年可预防约900万例中风和心脏病。从这个减盐周开始,让我们从每一餐、每一勺盐做起,养成低盐饮食习惯,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加分,让健康生活成为三亚的新时尚。(记者 卢智子)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