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防治公益科普计划走进武汉,别把过敏性鼻炎当感冒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宁)“一连打十几个喷嚏”“鼻涕像关不住的水龙头”……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可能是过敏性鼻炎在作祟。11月20日,“健康中国·过敏性鼻炎防治公益科普计划”走进武汉市第一医院。通过深度访谈,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刘卫红、主治医师黄喜和王陈荣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了过敏性鼻炎的识别要点、规范治疗与科学预防,助力提升公众对这一高发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认知与管理能力。

11月20日,在武汉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诊室,主任医师刘卫红(右)在了解患者的病情。王宁摄
在武汉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刘卫红的诊室里,患者李林(化名)一进门就诉说起近期的困扰:“上半年去北方出差后,我开始打喷嚏、流清涕,以为是感冒,吃药后效果却不理想,反复发作,尤其是近期起床后症状特别严重。”此前从未有过类似病史的他,一直未意识到自己患上了过敏性鼻炎。刘卫红医生建议他进行过敏原检测——这是明确诊断、实现精准治疗的关键一步。
像李林这样的患者在耳鼻咽喉科并不少见。刘卫红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在耳鼻喉科全年门诊量中,过敏性鼻炎患者占比可能高达30%左右,是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典型症状包括阵发性打喷嚏、流清水样涕、鼻痒和鼻塞。“很多人误以为是感冒,自行用药延误治疗,等到病情发展到中重度才来就诊,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睡眠、健康、学习和生活质量。”
武汉江河湖泊众多,植被茂盛且气候湿润,这样的环境条件容易引发尘螨、霉菌等过敏原滋生,同时也是花粉症的高发区,导致过敏性鼻炎患者基数大。刘卫红主任医师表示,在前来武汉市第一医院就诊的门诊患者中,尘螨(户尘螨和粉尘螨)是最主要的致敏原,阳性率居高不下。“此次公益计划落地武汉,有望‘以点带面’推动华中地区过敏性鼻炎的规范化防治。”刘卫红说。

11月20日,在武汉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诊室,主治医师黄喜在为过敏性鼻炎患者做诊断。王宁摄
走出过敏性鼻炎的误区,推动医防融合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确实发现很多患者因为认识误区,走了不少弯路,甚至加重了病情。”黄喜主治医师表示,最常见的误区是将其误认为感冒,自行服用感冒药,虽可能暂时缓解症状,却因为不是对因治疗,长期可能带来副作用;其次是对待鼻用药物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滥用鼻用血管收缩剂导致“药物性鼻炎”,要么因恐惧激素副作用而拒绝规范用药,使炎症持续失控。
黄喜表示,此外,不少患者盲目追求“根治”,轻信偏方或虚假广告,忽视了过敏性鼻炎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科学管理目标并非彻底治愈,而是通过长期、规范的治疗实现稳定控制,让患者正常生活。正确认知、规范用药与持续管理,才是应对过敏性鼻炎的关键。
作为“医防融合”实践的重点病种,过敏性鼻炎常被视为“过敏进程”的起点。刘卫红谈到,许多儿童早期表现为特应性皮炎,随后发展为过敏性鼻炎,若不加以控制,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为过敏性哮喘。因此,有效控制鼻炎对阻断这一疾病、预防哮喘至关重要。此外,过敏性鼻炎与慢性呼吸道疾病有强关联性。比如它与哮喘属于“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约20-40%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合并哮喘,近60-80%的哮喘患者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管理好过敏性鼻炎,能显著改善哮喘的控制水平,降低急性发作风险。
识别高危群体是“医防融合”的关键。父母有过敏性疾病者;已有湿疹、哮喘等疾病人群者;以及长期暴露于潮湿、粉尘、花粉或污染环境中的人群要格外注意。
高风险人群需早筛早防,90%可有效控制

11月20日,武汉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主治医师王陈荣在看诊患者。王宁摄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慢性、可控但难以根治的疾病,治疗核心在于“明确过敏原与规范管理”。王陈荣主治医师表示,在诊断上需结合过敏的典型症状、鼻腔表现及过敏原检测(如血清特异性IgE或皮肤点刺试验)。部分患者表现为“局部过敏性鼻炎”,需通过鼻腔激发实验确诊。治疗上,90%患者可通过一线药物(如鼻用激素、抗组胺药)有效控制;对于尘螨等明确过敏原,还可选择舌下含服或皮下注射脱敏治疗,疗程3年左右,有望实现长期缓解。对于难治性过敏性鼻炎,武汉市第一医院通过中西结合,给予个性化治疗,包括高选择性鼻后神经切断术、冬病夏治及生物单抗治疗等等。
过敏性鼻炎“预防大于治疗”。王陈荣建议,过敏性鼻炎患者日常应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高密度尘螨环境、宠物毛发、潮湿环境中的真菌等),季节性花粉过敏者可提前用药预防;同时保持规律作息、均衡营养和适度运动。尽管过敏体质无法改变,但通过科学认知、规范用药与生活方式干预,患者完全可以正常生活。王陈荣表示,“过敏性鼻炎不可怕,关键是要认识它、管理它、控制它。”
“健康中国·过敏性鼻炎防治公益科普计划”于10月24日,在第十七届健康中国论坛上,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联合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过敏诊疗中心主任程雷教授及全国多家医院和权威专家共同发起,以线下公益义诊、线上科普宣教和深度访谈的形式,积极探索“医防融合”创新路径,助力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全周期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