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码”才能检查,为涉企检查套上“紧箍咒”
作者:孔德淇
据媒体报道,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宣布,1月1日起,将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工作。新规提出,执法人员“检查必亮码”,即在检查时,除了亮执法证以外,还要出示“检查码”。同时,对同一经营主体同一经营场所的有计划现场检查一般每年安排一次。
近年来,随意检查、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让企业苦不堪言。以某天然气输送公司为例,短短三年间每年都要接受上百次检查,接待检查人员5344人次。如此高频次的检查,企业不得不抽调大量人力、物力来应对,正常的生产经营计划屡屡被打断。
这些不合理的涉企检查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从企业自身发展而言,成本大幅增加,不仅包括人力成本,还有因检查导致的停工停产损失,以及为满足检查要求而额外投入的设备、资料等成本。从营商环境来看,过度检查破坏了市场的信任生态。企业对执法部门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而且,频繁检查也让潜在投资者对当地投资环境望而却步,影响地区经济的招商引资和长远发展。
上海此番新规直击痛点,“检查必亮码”与限制检查频次双管齐下,从多维度为涉企检查套上“紧箍咒”。执法人员除亮执法证外,还要出示“检查码”,这一小小举措背后蕴含着监督智慧。它打破了以往执法人员检查时信息不透明的壁垒,让企业能够即时核实检查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如同给每一次检查行动贴上了“身份标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而“同一经营主体同一经营场所的有计划现场检查一般每年安排一次”的规定,更是切中要害,有力地遏制了过度检查的冲动。市场监管部门在制定检查计划时,不得不审慎评估,摒弃以往的随意性,依据科学、合理的标准筛选真正需要重点检查的对象,确保检查资源精准投放,将对企业的干扰降到最低限度。
尤为值得称赞的是,新规赋予经营者拒绝不合规干扰的权利,这无疑是给企业吃下了“定心丸”。长期以来,面对执法部门的检查要求,企业即便心有疑虑,往往也敢怒不敢言。如今有了制度撑腰,企业得以挺直腰杆捍卫自身合法权益,敢于对不合理的检查说“不”。这种权力的制衡,不仅保障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更在无形之中督促执法部门严格依规行事,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
事实上,上海并非独行者。北京推行的“扫码检查”监管改革、浙江等地开展的扫码检查与反向监督试点工作,都在探索构建规范涉企检查的制度大厦。这些先行地区的实践充分表明,只有通过明确的制度规则,才能清晰界定行政执法单位的权力边界,让其在监管过程中有章可循、不肆意妄为;同时也让市场主体明晰自身权责,在面对不合理要求时有底气抗争,进而营造出公平公正、宽松有序的营商环境。
对于各地而言,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规范涉企检查则是其中重要一棒。我们期待各地能以制度为剑,为企业发展“松绑”,为营商环境“赋能”。当企业得以轻装上阵,将更多的精力、资源投入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与服务提升上,市场活力必将充分涌流。(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