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数字技术 做好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
近年来,党中央发布多项政策,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精准把脉当前义务教育领域面临的城乡、区域、校际及群体间的不均衡问题。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战略,在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乡村学校在义务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特别是在偏远及人口密度低的区域,为当地孩童提供了基础教育服务。然而,乡村学校因布局零散及生源师资匮乏,导致在数字资源运用上的效率偏低,从而影响了数字资源在乡村地域的有效覆盖与广泛推广。因此,在城乡学龄人口分布发生较大变动的背景下,数字资源的配置必须更加灵活与精准。
在增强城镇教师的数字与智能素养的同时,积极采取针对农村师资的“补偿性”优化配置策略。具体而言,城市优质学校应积极构建与乡村小规模学校及教学点的长效帮扶联结机制。以定期选派骨干教师深入乡村支教为纽带,输送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远程教学指导平台,打破地域阻隔,为乡村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支持,全方位提升其数字化教学胜任力,激发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与活力。诚然,当前众多地区倡导城市示范学校资源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教育资源与师资的燃眉之急。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数字化资源的供给格局中,城市偏向性问题依然存在。乡村学校由于地处偏远、经济基础薄弱、信息流通不畅等客观因素制约,在获取贴合乡村实际、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资源时困难重重,容易陷入明显的劣势境地,亟待从政策、技术、资源分配等多维度进行深度调整与优化,以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适配与协同发展。
构建适应性更强的数字资源体系,促进城乡教师协同开展专项课题研究,致力于开发符合城乡特色的数字教育资源。一方面,着重凸显乡村教育在赓续乡土文化血脉、培育本土建设人才方面的关键使命。深度探寻乡村教育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将乡村的田园景致、传统民俗、古老农耕智慧等珍贵元素有机融入课程资源,借此厚植乡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使其在知识汲取中筑牢文化根基。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城乡学生在学习与生活方面的差异化特征。精准把握城市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与乡村民俗文化的质朴魅力,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与资源整合,寻觅两者的契合点,消弭城乡学生因地域差异产生的信息鸿沟,推动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流动与普惠共享,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坚实支撑。
着力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韧性供给体系,为化解乡村学生教育中断风险筑牢根基。可运用数字技术搭建城乡教育融合的智慧桥梁,如搭建高清流畅的城乡远程同步课堂系统、沉浸式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等,打破城乡教育资源流通的时空藩篱,保障乡村学生能够实时且无差异地获取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稳固其受教育过程的连贯性。与此同时,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监测与预警机制,深度追踪乡村学生的学业进程、身心发展状况等多元数据指标,凭借精准的数据分析模型对可能引发教育中断的风险因素进行前瞻性预判,并迅速精准地调配各类教育资源予以有效干预。例如,针对因病、因事缺课的学生,借助智能学习诊断与推荐系统为其量身定制数字化学习方案,助力其高效补齐学业短板。此外,还可以借助数字化家校共育平台强化家校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家长能够即时且全面地洞悉学生在校动态,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共同为青少年教育发展筑牢根基。(赵磊磊,作者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青少年教育与智能支持实验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