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对大学“水赛”说不 让竞赛回归育人初衷

 2025/1/14 15:16:32 《科学时评》 作者:中国教育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近期,寒假将至,大学生空闲时间多了起来,有媒体报道,一些含金量低、组织松散的竞赛,向学生发出“邀请”:“随手拍张照,参加就有奖”“春节前投稿就有奖”。如此语境下,本该严肃公正的赛事、角逐激烈的奖项,俨然成了打卡促销活动。唾手可得的奖项背后,是某些机构盘算好的“生意经”。被他们精准拿捏的,是学生矛盾却又真实的心境:不希望在学业上“躺平”“侧卧”,但也不想下功夫“卷”竞赛。

表面上看,参加这类“水赛”,貌似不费力气拿个奖,为综合测评增色加码,但能否实现预期,恐怕要打上问号。人人皆可得的获奖证书,何尝不是评优过程中的无效筹码。除了某些机构赚得盆满钵满,更多像是给自己打一针心理安慰剂。何况在考评严谨规范的高校,不会给“水赛”证书浑水摸鱼的机会。

即便如此,“水赛”的危害依旧不容小觑,比如给学生制造传递教育焦虑,误导学生诚信和规则意识,侵蚀教育的公平公正。对待学生参加“水赛”,不能一味批评,要看到“水赛”迎合和加剧了学生对综测加分的焦虑。与发表“水刊”论文的动机接近,当大家的目标对准加分评先,并对“水赛”趋之若鹜,就会产生看似“理性”又具有现实“逻辑”的盲从。在此过程中,学生诚信与取巧的是非界限变得模糊,若“水赛”获奖证书的效力不慎被学校确认,列为加分项,既对参加正规竞赛的学生不公,也会导致以学校公信力为某些机构的利益背书的情况出现。

对学生而言,诚信是美德,也是底线,人生之路,失信的影响如影随形。矢志于保研深造,就要摒弃浮躁、稳扎稳打,在硬核竞赛中,培养自身创新意识、探究精神。通过“水赛”轻而易举获奖,得到的只是易碎的简历“滤镜”,还可能成为个人学术诚信的“绊脚石”。高校是评价学生的主体,对学生奖学金、保研资格等的评定,具有较大话语权。评定标准、依据,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业追求和价值取向起到“指挥棒”作用。高校必须严格考评把关,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坚决对“水赛”说不。这是对学生的正向激励引导,还能在社会上产生“黑名单”效应,遏制某些“水赛”举办方趁机搭便车的乱象。

从学生成长角度看,高校综合测评的内容、权重不能趋于单一量化,也应考虑学生的特长爱好和多元发展。加分项不妨更加科学多样,让学生在不同的赛道驰骋发力、绽放青春。此外,规范大学生竞赛活动,还需要教育部门加强监管,一方面要保证各类竞赛的质量,督促赛事组织机构确保竞赛内容的公正权威,经得起社会审视。另一方面,还要强化“水赛”治理,不断健全竞赛活动审核、备案机制,定期更新正规竞赛“白名单”。要更好指导高校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并加大社会排查力度,畅通社会举报投诉渠道,对违规竞赛活动亮红灯,从而促进大学生竞赛活动有序开展,回归育人初衷。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